开春时,村长带来消息:镇上的纺织厂招工,包吃包住。
“招娣都十六了,总不能一直在家吃闲饭吧?”村长对招娣父母说,“厂里不看学历,手脚麻利就行。虽然她脚不方便,但手巧啊,可以去试试。”
母亲眼睛一亮:“一个月能给多少?”
“学徒期三个月,每月八十,转正后一百二。表现好的还能加。”
招娣站在门外,心跳突然加快了。镇子!她只去过一次,那是金宝生病时,父亲用平板车拉着去镇医院。她记得镇上有好几条街道,店铺林立,还有一所中学,红色的教学楼很气派。
“我去。”招娣第一次未经允许就开口,声音不大但坚定。
母亲瞪了她一眼,但没反对:“包吃包住的话,工资得全部交家里。金宝上高中要钱,将来娶媳妇也要钱。”
就这样,招娣收拾了几件衣服,坐上了去镇上的拖拉机。临走时,她回头看了看老槐树,花期已过,绿叶成荫。这一次,她没有回头。
纺织厂比招想象的要大,一排排机器轰鸣作响,空气中飘浮着细小的棉絮。招娣被分到检验车间,工作是把布匹上的线头和瑕疵挑掉。
她手巧,速度很快,第三天就超过了老员工。车间主任是个中年女人,姓李,大家都叫她李姐。李姐注意到这个沉默寡言、走路不便的女孩,特意走过来看了看她的工作。
“做得不错,”李姐点点头,“以前学过?”
招娣摇摇头,不敢抬头看人。
“好好干,转正后还能加钱。”李姐拍拍她的肩膀走了。
招娣的心雀跃起来。加钱!那样就能给家里更多,也许母亲会高兴一点。
第一个月发工资,招娣领到八十块钱。她紧紧攥着那叠钞票,手心的汗浸湿了最外面的一张。母亲果然来了,在厂门口等着。
“钱呢?”母亲直接伸出手。
招娣递过去,小声说:“娘,能给我五块钱吗?买点日用品。”
母亲抽出一张五元的纸币,想了想又换成一元的:“省着点花,女孩子用不了多少钱。”
招娣捏着那一块钱,看着母亲远去的背影,突然感到一阵窒息。车间里的小姐妹常说去买发卡、买雪花膏,她只能默默走开。那一块钱,她最终买了一支最便宜的铅笔和一个小本子。
晚上,宿舍的姐妹们都在聊天说笑,招娣躲在蚊帐里,借着窗外路灯的光,在本子上写字。她会写的字不多,大多是捡来的报纸上认得的。她一笔一划地写:招娣,十六岁,工人。
这六个字,她反复写了好几遍。这是她第一次定义自己,不是“瘸子”,不是“赔钱货”,而是工人招娣。
“招娣,睡了吗?”下铺的小玲敲了敲床板,“明天休息,我们去街上逛逛吧?”
招娣慌忙藏起本子:“我...我没钱。”
“逛逛又不一定要花钱,走吧走吧,听说新开了家百货商店,可气派了。”
招娣犹豫了一下,答应了。来镇上两个月,她还没好好逛过。
镇上的百货商店果然气派,三层楼,玻璃柜台擦得锃亮。招娣怯生生地跟在大家后面,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四处张望。化妆品柜台飘来阵阵香气,布匹柜台色彩斑斓,文具柜台摆着各式各样的本子和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