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抽屉里有一本旧相册。我拂去灰尘,翻开第一页就看见那张熟悉的照片:爷爷站在镇图书馆前,身旁围着一群孩子,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书。那是1985年,爷爷退休后创办“河湾书屋”的开幕日。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爷爷是河湾镇几十年的小学教师,退休后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免费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整个镇子的孩子都曾在这里读书、写作业、听爷爷讲故事。那时的暑假,我总是骄傲地充当“小管理员”,帮爷爷整理图书,登记借阅,尽管更多时候我自己也沉浸在书海中忘记时间。
“河湾书屋”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爷爷病重住院才不得不关闭。书籍被暂时存放在镇文化站,承诺等找到新场地后重新开放。但爷爷去世后,这件事就被人们遗忘了。
我走到窗前,看见对面房子门口站着一个老人,正朝这边张望。当我与他对视时,他却迅速转身进屋,关上了门。
奇怪,我心想。
整理工作进行到下午,我带来的几个纸箱已经装满了要保留的物品。正当我纠结于爷爷那套笨重的旧家具该如何处理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女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个盖着布的篮子。
“听说你回来了,给你送点吃的。”她笑着说,“我是你王阿姨,就住在街对面。你小时候常来我家吃桂花糕,记得吗?”
记忆突然苏醒——王阿姨家的桂花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是童年最奢侈的美味。
“王阿姨!快请进。”我连忙让开门,“屋里乱,您别介意。”
她摆摆手,“不进去了,就是来送点吃的。还有...”她犹豫了一下,“听说你要卖这房子?”
“不是卖,是拆迁。”我纠正道,“镇上说要统一规划这片区域。”
王阿姨的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情,“哦,是这样啊。那...你爷爷的那些书,你打算怎么处理?”
“书?”我一愣,“那些书不是还在文化站吗?”
“早就不在了。”王阿姨压低声音,“文化站前年翻修,没地方放,就搬到旧仓库去了。后来听说要处理掉,老赵几个人就给搬到自家车库暂存了。”
这消息让我惊讶不已。我以为那些书早就丢失了,没想到还被保存着。
“哪些老赵?”
“赵志强,你爷爷以前的学生。”王阿姨说,“他现在是镇中学的历史老师。还有几个你爷爷以前的学生,他们轮流照看着这些书,盼着有一天能重新开个书屋。”
我心里涌起一阵愧疚。十年间,我几乎从未想起过这些书,更没有关心过它们的去向。
王阿姨离开后,我打开篮子,桂花糕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尝一口,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是北京的主编。
“林远,你到那个小镇了吧?选题会我们开过了,非常喜欢‘消失的故乡’这个角度。你要重点挖掘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侵蚀,特别是拆迁中的矛盾冲突,最好能有激烈的对抗场面...”
我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宁静的街道和缓慢流淌的河水。
“主编,实际情况可能和我想的不太一样。这里确实有变化,但不像是有那么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