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您好,我是《青山晚报》的记者林薇,想跟您了解下情况。”我递过名片,他接过去攥在手里,指节都泛了白。张了张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记者同志……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那部手稿……是我的命啊……”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砸在青石板上,溅起一点细小的灰。
第一章 古宅秘史:百年老宅里的岁月痕迹
1.1 从盐商私宅到文物建筑:望川古宅的百年变迁
为了摸清望川古宅的底,接下来几天我跑遍了南麓镇的老宅子,还去了青山市档案馆。档案馆在老城区的一栋三层小楼里,窗户上糊着旧报纸,翻档案时得戴着口罩——纸太脆了,一摸就掉渣。
望川古宅的第一任主人是清末的盐商王某。《青山市志》里写着,他出身贫寒,早年在盐场当学徒,后来靠精明的脑子垄断了青山市的盐运,成了当地的富豪。清光绪二十年,他砸钱在南麓镇半山腰买了块地,建了这座宅子。那时候的宅子没现在大,只有前院和中院,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是硬山顶,门窗上雕着梅兰竹菊,现在看虽残了,却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王某住进古宅后,生意越做越大,可好日子没几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社会乱了,他的盐运生意一落千丈,加上晚年沉迷赌博,短短几年就把家产败光了。1922年,他被迫把古宅卖给了商人李某,自己带着家人走了,从此没了音讯。
李某买了古宅,只小修了修,没改结构。1934年,他生意亏了本,又把宅子卖给了沈万山。沈万山是民国时的传奇人物,早年在上海做外贸,赚了大钱,晚年回青山市,一眼看中了望川古宅,把它改成了养老的地方。他给古宅加了后院,建了“听雨轩”“观星台”,还装了彩色玻璃、铺了实木地板,混着西方的建筑元素。南麓镇90岁的王大爷跟我说,他小时候总趴在古宅墙外偷看:“沈老爷家可气派了,院子里种满了奇花异草,佣人端着盘子来回走,他出门坐黑色小汽车,那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1949年后,沈万山把古宅捐给了政府,这里先后成了南麓镇政府、南麓镇中学的教室。1985年,古宅年久失修,漏雨的漏雨,蛀虫的蛀虫,政府只好把它闲置了。之后25年,古宅渐渐被忘了,院子里的草长到一人高,门窗上的木雕被风吹雨打得残缺不全,村民们还传,晚上能听见宅子里有女人哭。
2010年,周明远偶然听说古宅要卖,立刻赶去看。“第一次见它时,破得不成样子,屋顶漏雨,木梁上全是蛀虫眼,草比人还高。”他指着门框上的雕花,指尖轻轻摸过:“但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你看这雕花,虽残了,工艺多精致;‘听雨轩’的柱子,都是上好的楠木,现在根本找不到了。”
为了修复古宅,周明远几乎掏空了家底。卖了市区两套房子,向亲戚借了钱,前前后后砸了近千万。他从苏州请了有30多年经验的工匠,建材都挑着来——青砖是从安徽老宅子拆的清代砖,每块都要洗、消毒、补;木材用的是楠木、紫檀,光运这些木料就花了三个月;门窗上的木雕,工匠照着原样一点一点刻,复杂的图案要刻半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