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了五年,古宅终于恢复了模样。2015年周明远搬进来,在院子里种了石榴树、桂花树,池塘里养了锦鲤,还专门弄了间收藏室放古籍。2023年,古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他成了这座老宅子的守护者。
1.2 收藏室里的“宝贝”:周明远的收藏情结
周明远的收藏室在古宅二楼东侧,是整个宅子最严实的地方。我第一次进去时,就被震住了——墙壁是隔音防潮的,地面铺着深色实木地板,天花板上装了四个高清监控,角落里的恒温恒湿机显示着22℃、55%,正好适合存古籍。
左右两边的书架上,线装古籍摆得整整齐齐,从唐代的佛经抄本到清代的刻本都有。书架上方挂着几幅古画,明代唐伯虎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图》,虽不是真迹,却是清代的高仿,值不少钱。房间中央是个玻璃展柜,不锈钢框架,防弹玻璃,装着电子密码锁和指纹识别,只有周明远和他老伴能打开。
“这些都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周明远指着书架,眼神亮了起来:“你看这本《论语集注》,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2005年在杭州拍卖会上拍的,花了30万;还有这本《金刚经》抄本,唐代的,不是敦煌出土的,但也是珍品,我找了整整十年才拿到手。”
他对古籍的痴迷,是从小养成的。出身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家里藏了不少书。“小时候最爱在父亲书房翻书,那些泛黄的纸页、古老的字,总能勾住我。”他笑着说:“有次看到一本清代的《唐诗三百首》,手写的,还配着插图,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从那以后就想收集更多古籍。”
参加工作后,周明远成了中学历史老师,工资不高,却每个月都挤出钱买古籍。为了一本心仪的书,他周末跑古玩市场,假期赶拍卖会,省吃俭用好几个月是常事。“1998年在南京古玩市场,看到一本清代康熙年间的《资治通鉴》刻本,老板要价5万,我当时工资一个月才1200块。”他叹了口气:“跟老板砍了半个多月价,分三次付清的钱,把书抱回家时,我老婆跟我吵了一架,说我疯了——但我不后悔,这些古籍对我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2023年在上海的古籍拍卖会上,周明远第一次见到那部顾炎武手稿。“当时竞争特别激烈,起拍价300万,很快就飙到600万。”他攥紧了拳头,像是又回到了拍卖会现场:“我手心全是汗,知道这手稿的价值——不只是顾炎武的手迹,里面还有没公开的批注,对研究他的思想太重要了。”
他跟一个神秘买家抢了20多轮,对方加价很果断,像势在必得。“价加到750万时,我犹豫了——手里的钱不多了。但转念一想,错过了就再也见不到了。”周明远说:“最后咬着牙加了50万,喊到800万,没想到对方突然放弃了。我当时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手都抖了。”
拍下手稿后,他请专业修复师修了又护,还从印度定制了紫檀木盒,里面铺着软绸,专门用来放手稿。“每天我都来看看,有时候拿出来翻一翻,摸一摸纸页,像跟古人对话。”他打开展柜,指着里面的空木盒,声音又哑了:“本来打算明年捐给市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它,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