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更让他自责的是,今年3月古宅局部修缮时,他让施工队经过二楼走廊。“当时收藏室门没锁,我想着工人是正规公司的,没问题,就没盯着。”他说:“现在怀疑,有人趁那时候偷偷记了收藏室的位置,甚至可能撬开过展柜看,只是当时没发现。”

我顺着他的话,找到了负责修缮的“青山古建筑修缮公司”。负责人刘经理听完来意,连忙摆手:“我们工人都是老手,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施工前还跟周老师签了保密协议,严禁乱逛,更别说进收藏室了。”

可当我提出要见当时负责二楼施工的工人时,刘经理支支吾吾起来:“有个叫张强的,当时修二楼木梁,不过他上个月辞职了,说回老家发展,现在联系不上。”

这个张强成了第一个可疑对象。我从刘经理那拿到他的身份证复印件——三十多岁,颧骨高,眼神有点闪躲。刘经理说,张强技术不错,但话少,总爱打听东家的事,在古宅施工时,就多次问过周明远的藏品。“有次我跟他说,周老师家有值钱的古籍,他眼睛一下子亮了,问能不能去看看。我当时就骂了他,让他少管闲事。”刘经理皱着眉:“现在想想,他辞职会不会跟手稿失窃有关?”

我把线索告诉张磊,他立刻派人去张强的老家清溪县调查。三天后,侦查员传回消息:张强根本没回老家。他家人说,上个月张强只寄了一笔钱回来,说去外地打工,之后就没联系了。“张强有重大嫌疑,已经录入全国通缉系统,一有行踪就抓。”张磊说:“但他未必是主谋,可能只是‘探路的’,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团伙。”

3.1 青铜符号的秘密:牵出“寒鸦帮”传闻

案发一周后,技术科的鉴定报告终于送到了张磊手里。我跟着他去技术科取报告时,科长王鹏正拿着放大镜对着那枚青铜符号反复端详,桌上摊着好几张拓印纸,墨汁还没完全干透。“你们来的正好,这符号的门道可不少。” 王鹏把报告推过来,指尖在纸上划了一圈,“黄铜材质,距今约 50 年,寒鸦图案是民国时期的‘阴刻法’,但边缘的磨损不是自然老化 —— 你看这里,磨损痕迹很规整,像是有人故意用砂纸磨过,目的是让它看起来更旧,混淆年代。”

张磊捏着符号的边缘,指尖蹭过冰凉的金属面:“不是普通的饰品?”“绝对不是。” 王鹏从抽屉里翻出一本泛黄的《青山刑侦档案 1970-1990》,翻开其中一页,里面夹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枚和案发现场几乎一样的青铜符号,只是那枚符号的寒鸦眼睛处,嵌着一点暗红色的痕迹。“这是 1982 年‘寒鸦帮’盗窃案的证物照片,当时他们偷了城南陆家的一批字画,现场就留了这个。”

“寒鸦帮?” 我凑过去看照片,纸页边缘脆得一碰就卷边,“我之前查资料时没见过这个团伙的记录。” 王鹏叹了口气,用手指掸了掸纸上的灰:“那是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活跃在青山的盗窃团伙,专门偷古董字画,作案后必留一枚寒鸦符号,当时闹得人心惶惶。1985 年警方端了他们的老巢,头目李某被判了无期徒刑,剩下的人要么抓了,要么跑了,这几十年没再听过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