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拽老孙头到豆浆摊坐下,热汽蒸腾中道出真相:哪有什么长生术。他原是明代一个卖野药的道士,偶然发现祖传泥像里封着古方。照方调养,果然活得久些。后来战乱将至,他索性钻回泥像休眠,“本想躲个百十年,谁料睡过头了”。
“那您那些养生口诀...”
“哄人买药的。”老头嘬着豆浆,“活得久有啥好?送走师父送徒弟,送走儿子送孙子。最后连仇家都没了,独个儿晾在日头底下,晒得人心慌。”
他忽然敲敲碗边:“可知真正益寿延年的法子是什么?”
老孙头竖起耳朵。
“是怕死。”沈道爷眨眨眼,“越怕死,越惜命。惜命的人,走路不踩井盖,吃鱼先挑刺,天冷添衣裳——都是顶普通的道理,偏要花钱听我说?”
他扔下豆浆钱,晃着鲤鱼走了。背影混进菜场人流里,即刻再认不出。
翌日热搜榜首换了词条:#养生真相#
配图是沈道爷留在鱼摊二维码旁的字条,墨迹被水汽洇得恍惚:
“长生如卖鱼,刮鳞去脏,自减分量,才得下锅煎熬。尔等却恨不得连泥沙囫囵吞,贪多求全,岂不蠢乎?”
落款画了个磕掉牙的泥像头。
庙从此空了,香火却更盛。因为人人传言,沈道爷就藏在菜场人群里,随时会拍拍你肩膀说:
“后生,鞋带松了,绊倒可要折寿的。”
好的,我们继续沈道爷的故事。
沈道爷消失得无影无踪,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热搜沸沸扬扬地炒了几天,#寻找沈道爷#的话题后面甚至跟了个“沸”字,但互联网的记忆总是短暂的,新的热点很快淹没了旧的迷思。只有那座被加固修缮、却彻底失了魂的小庙,和城南菜场里偶尔被提及的传说,证明他曾短暂地惊扰过这个时代。
老孙头守口如瓶。他成了小庙名义上的管理员,每天扫扫院子,对着空荡荡的神龛发愣。有人旁敲侧击,他就咂巴着嘴,眼神飘向远处:“道爷啊,神龙见首不见尾,缘到了自然就见了。” 他心里明镜似的,那道爷压根不是什么神仙,就是个活得太久、嫌腻歪了的老顽童。这话不能说,说了,不仅没人信,恐怕连这份清闲差事也得丢。
与此同时,城市的另一个角落,一栋高档公寓里,曾经的“还俗弟子”、网红养生导师大师兄“玄玅真人”正对着暴跌的直播数据发愁。沈道爷在,他是“得到真传的首席弟子”;沈道爷不在,他那套拼凑的养生理论立刻显得漏洞百出,评论区充满了“道爷都没说绝对,你凭什么这么说”、“骗子,退钱”的声讨。他急需找到沈道爷,哪怕只是合个影,就能重新稳住摇摇欲坠的人设。
而我们的沈道爷呢?
他正窝在城中村一个老旧小区的门房里,优哉游哉。看门的吴大爷是他新发展的“棋友”,代价是教了人家一套“疏通经络”的握拳法——其实就是沈道爷自己捏着舒服的手部运动。这地方好,没人认识他,老人多,节奏慢,楼下的桂花树开了又谢,香气能飘进来。
但他那“益寿延年”的体质,注定了他躲不了清静。
这天傍晚,沈道爷揣着刚买的糖炒栗子,慢悠悠往回走。路过小区花园,看见一群老太太正围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哥。那老哥姓赵,以前是厂里的工程师,严肃了一辈子,如今病了,越发沉默寡言,整天抿着嘴看天,对周围热切的“养生建议”充耳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