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掏出手机给苏晚发消息,指尖在屏幕上抖:“我画的线条,还是断得厉害。”
苏晚回得很快:“带笔记本过来,我们聊聊线条的阴阳。”
工作室里,苏晚把一张宣纸铺在案上,上面画着两条线:一条断成五节,每节都很短,墨色深浅不一;一条从头到尾连在一起,起笔轻,行笔重,收笔稳,墨色均匀。“这条断的,是阴动能主导——犹豫、害怕、自我怀疑,让线条没敢往前走;这条连的,是阳动能主导——坚定、勇敢、接纳自我,让线条顺着感觉走。”
她指着断线条:“你看这几处断笔,都是你心里的卡点。第一处断,是怕客户不满意;第二处断,是怕员工失望;第三处断,是怕自己做不好——你把太多人的期待扛在肩上,线条怎么能不断?”
林野盯着断线条,突然想起大学毕业那天,父亲把他的画夹摔在地上,画纸散了一地,《晨雾山》的草稿被踩得都是脚印。“画画能当饭吃?”父亲的声音裹在烟味里,“开设计公司,你才是个人!”那时候他蹲在地上捡画纸,纸屑粘在满是墨汁的手上,像此刻粘在指缝里的报表边角——原来从那天起,他的线条就开始断了,因为他把父亲的期待,当成了自己必须走的路。
“但阴动能不是坏东西。”苏晚取过笔,在断线条旁边画了条短线,“断笔能让你停下来,看看卡点在哪里。就像你现在,知道自己怕客户不满意,怕员工失望,这就是觉察;知道了卡点,才能用阳动能去突破。”
她让林野画十条线,第一条线,想起小周发红的眼睛,线断了;第二条线,想起老吴皱着的眉头,线又断了;第三条线,想起自己画《晨雾山》时的样子——那时他蹲在画室里,阳光落在笔尖,线条顺着山的轮廓走,没敢想“画得好不好”,只想着“山雾该淡一点,山花该艳一点”,线慢慢连了起来;第四条线,想起小周说“我想去找家花店上班”时眼里的光,线更长了,穿过纸边时,他没停,让墨痕落在桌布上。
“对,就是这个感觉。”苏晚拍了拍他的肩,“你的阳动能,终于敢接住阴动能了。知道怕,还敢往前走,这就是成长。”
那天晚上,林野留在公司,重新改了转型方案。他在方案里加了“客户沟通细则”:遇到不合理要求,先坚持核心设计,再找折中方案,“不能为了签单丢了初心”;加了“员工心声栏”,让大家把想法写下来,“我们是一起做事,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还加了“每周画画时间”,“哪怕只有一小时,也要为自己画点东西”。方案纸上的“我们”两个字,他写得格外重,笔画连贯,没有一点断笔。
第二天一早,他把方案放在员工桌上。小周翻到“花艺设计”那一页时,眼睛亮了,手指在“玫瑰”两个字上摸了摸,小声说“我以前在老家种过玫瑰”;老吴看到“社区合作”栏,摸了摸头笑了,说“我认识社区的王主任,她早想搞点居民活动”;小陈指着“手绘元素融入设计”那行字,朝他竖了竖大拇指:“我早就想把插画加进logo里了!”
会议室里的气氛慢慢热起来,有人说要在花店门口摆上多肉,有人说搞“设计+花艺”体验课,有人说要把《晨雾山》的元素印在宣传册上——林野看着他们,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画了条线,从纸的这头到那头,连得很顺,墨色均匀。他在旁边写:“阴动能是提醒,阳动能是脚步,知道怕,还敢走,就是‘人字合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