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颜色、那形态……像极了第一张照片里,顶针旁边的那滩液体。
林凡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他颤抖着伸出手指,摸了摸那块污渍。
干的。没有任何气味。像是某种东西渗透进去,然后又消失了。
它不可能是之前就有的,他昨天还坐在这里,绝对没有!
它就这么凭空出现了。在他窥视了未来之后。
代价不再仅仅是内在的感受,它开始向外蔓延,侵染他的现实。那不可名状的“观察者”,似乎正通过他强行撕开的时间裂缝,将它的影响,一点点地滴漏进他的世界。
林凡僵在原地,望着沙发上那块刺眼的污渍,又看向窗外明媚得有些虚假的阳光。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打开了一扇绝不该打开的门。
而现在,门后的东西,已经开始登堂入室。
第四章:扭曲的尝试
沙发上那块来历不明的暗红色污渍,像一枚钉死在现实中的楔子,彻底击穿了林凡试图维持的平静假象。
代价不再是模糊的预感与内在的紊乱,它已具象化,蛮横地侵入他的生活空间。恐惧之后,一种更强烈的情绪攫住了他——一种不甘被无形之力摆布的愤怒,以及深陷泥潭时试图抓住点什么、哪怕是一根毒草的执拗。
他再次潜入协会地下室时,像一头被迫到绝境的困兽。
陈先生不在,只有幽绿的灯光一如既往地笼罩着一切,仿佛一个恒定的、冷漠的注视。
林凡的目标明确地转向了档案架深处那个标注着“事故记录与离职人员”的文件夹。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警告,他需要知道苏晓——那个笑容明媚、最终却消失的女孩——到底做了什么。
他需要 precedents,需要哪怕一丁点能告诉他该如何行动,或者至少该如何理解正在发生之事的线索。
他找到了苏晓的独立档案袋。
里面除了那份冰冷的失踪报告,还有几页散落的研究笔记,字迹飞扬而充满激情,与协会压抑的氛围格格不入。
“……时间并非线性河流,而是层层叠加的地质构造。连续的观测能否像声波探测一样,绘制出某一地点的时间剖面图?……”
“……假设‘锚点’(相机/主体)足够强,‘显影剂’(观测者的意识?)足够专注,是否能在不同时间层之间建立短暂的‘共振’或‘干涉’?甚至……传递信息?……”
“……风险巨大。‘它们’对结构性扰动尤其敏感。但若成功,或许能……弥补永恒的遗憾。”
“弥补永恒的遗憾”。
这最后一行字,像一道闪电劈中了林凡。苏晓的目的与他如此相似!
她不是在盲目冒险,她是在进行一场目标明确的豪赌。而她笔记中提到的“结构性扰动”、“传递信息”,为他心中的疯狂念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一丝虚幻的希望。
档案袋里还有一张被部分烧毁的照片残片。焦黑的边缘下,能看出是某个建筑的内部,似乎是钟楼的穹顶。但真正让林凡脊背发凉的,是照片中央——
那不是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