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她的童年是踩着羽毛球拍长大的。放学铃一响,母亲的教案还摊在讲台上,她已经拽着妹妹跑到操场,用粉笔画出球网。弟弟不知从哪儿摸来根木棍当球拍,非要加入,结果把妹妹的羽毛球打飞进了柴火垛,三个孩子趴在地上翻找,浑身沾满草屑也不恼,找到时笑得在地上打滚。父亲来接她们时,总带着用麦秸编的拍子,说 "比城里的轻,适合丫头片子"。有次她在县运动会上得了跑步冠军,奖品是块印着熊猫的香皂,她攥着跑回家,母亲正站在窑洞口等她,围裙上还沾着蒸油糕的面粉 —— 那天是九月九,陕西人要吃黄米糕,母亲在糕里裹了红枣,说是 "甜甜蜜蜜"。而平日里,母亲最常做的是饸饹面,把和好的面团塞进饸饹床子,使劲一压,细长的面条就 "簌簌" 落进滚水里,捞出来拌上羊肉臊子,她能呼噜噜吃两大碗,却总记得先给弟妹的碗里多舀两勺肉。

"你爸把奖状糊在粮囤上了。" 母亲笑着帮她擦汗,指尖带着肥皂的清香。那家粮囤总堆得冒尖,白面袋子上印着 "先进生产队" 的红字,母亲每周三会用新磨的面粉蒸花馍,弟弟要捏成小狗,妹妹要嵌上红枣,她总说 "我要最简单的"—— 就像她后来总穿的运动装,骨子里藏着不张扬的富足。有时父亲去镇上赶集,会捎回几个油旋,层层酥脆,咬一口掉渣,她和弟妹就围着炕桌分着吃,弟弟抢了妹妹那块大的,她便把自己的掰一半给妹妹,听父亲讲镇上的说书人又编了新段子,把村里的新鲜事都唱进了词里。

家乡的冬夜来得早,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父亲会讲年轻时赶牲灵的故事,说他跟着驼队走三边,在山坳里听信天游,"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母亲就着油灯纳鞋底,针穿过布面的声音和窗外的风声应和着。缝到一半,母亲会把顶针取下来递给父亲,让他帮忙敲敲紧,父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接过,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炕桌上常摆着母亲刚做好的酸汤面,酸溜溜的汤里飘着葱花,喝一口暖到心里,驱散了冬夜的寒气。有次供销社来了批新布,父亲半夜去排队,买回来一块湖蓝色的料子,母亲却裁成三件小褂,说 "孩子们穿鲜亮点"。

她至今记得七岁那年闹秧歌,父亲把她架在肩上,安塞腰鼓敲得震天响,红绸子在雪地里飞。妹妹拽着母亲的衣角,弟弟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扭来扭去,摔了个屁股墩,引得众人笑个不停。她攥着父亲的羊肚子手巾,看母亲在队伍里扭得欢,鬓角的绒花颤巍巍的。回家路上,父亲从怀里掏出个烤红薯,烫得在手里来回倒,"咱太白山下的人,日子再紧,也得有股子红火劲儿"。而第二天早上,母亲准会端上热腾腾的羊肉面,汤浓肉香,她先给弟妹的碗里挑出最大的肉块,自己才慢慢吃起来。

多年后她讲起这些,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她的马尾辫上。"我爸总说,日子是慢慢过出来的。" 她说这话时的语气,像极了当年站在果园里的父亲 —— 温和里藏着韧劲,就像那片土地上结出的果实,饱满得自有力量。

3 她和初恋男友的故事

太白山下的风景,是一幅融合了自然灵秀与人文底蕴的山水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