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老张的修鞋摊摆在巷口第二棵梧桐树下,一块褪了色的蓝布铺在木桌上,上面摆着锤子、锥子、线轴,还有几盒不同颜色的鞋钉。摊子旁立着个旧铁皮柜,柜门上用红漆写着“老张修鞋”,字是他儿子上小学时帮他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热闹劲儿。

老张今年五十八,左手食指上有道很深的疤——那是十年前给人修皮鞋时,锥子不小心扎进去留下的。每天早上七点,他准会推着小推车过来,先把蓝布铺平整,再把铁皮柜擦一遍,最后从车斗里拿出个搪瓷缸,泡上满满一缸茉莉花茶。茶是巷尾李婶送的,她说自己家种的,喝不完,让老张泡水解乏。

七点半刚过,第一单生意就来了。是住在三楼的王奶奶,她提着双黑色的布鞋,鞋帮开了线。“老张,你给看看,这鞋还能补不?”王奶奶把鞋递过来,眼里带着些不舍——这鞋是她老伴在世时穿的,虽说旧了,却总舍不得扔。老张接过鞋,翻来覆去看了看,笑着说:“能补,您下午来取,保准跟新的一样。”

王奶奶坐在摊子旁的小马扎上,看着老张忙活。他拿出细针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着鞋帮,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听说你儿子要回来过年了?”王奶奶忽然问。老张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嘴角弯了弯:“嗯,腊月二十八的票,说要带孙子回来。”“那可真好,”王奶奶笑着说,“你总算能享享清福了。”老张没接话,只是把缝好的鞋帮翻过来,用锤子轻轻敲了敲,让线脚更平整些。

上午十点,巷子里渐渐热闹起来。上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跑过,会趴在摊子旁看老张修鞋;买菜的大妈路过,会停下来问两句菜价,顺便把刚买的黄瓜塞给老张一根:“老张,刚摘的,脆得很,你当零嘴吃。”老张每次都笑着推辞,可大妈们总有办法把菜塞到他手里——有时候是一根黄瓜,有时候是两个西红柿,还有时候是一把小葱。

有次,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哭着跑过来,手里拎着双白色的运动鞋,鞋跟断了。“爷爷,我下午要运动会,这鞋还能修吗?”小姑娘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还带着抽噎。老张看了看表,离运动会还有两个小时,赶紧放下手里的活。他从铁皮柜里找出块橡胶垫,用剪刀剪成鞋跟的形状,再用胶水粘在断了的鞋跟上,最后用钉子固定好。

小姑娘在旁边不停地道谢,老张只是说:“别急,肯定能赶上。”修好鞋的时候,离运动会还有一个小时,小姑娘穿上鞋,在摊子旁试了试,蹦蹦跳跳地说:“爷爷,太谢谢您了!”说完,还从书包里掏出颗水果糖,塞到老张手里,转身跑向学校。老张捏着那颗糖,心里甜丝丝的——这糖他没舍得吃,后来给了来摊子旁玩的邻居家小孩。

下午三点,太阳没那么毒了,老张会把小马扎搬到树荫下,喝口茉莉花茶,歇会儿。这时候,他会想起刚摆摊那会儿的事。十年前,他从工厂下岗,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儿子刚上大学,学费还没凑齐,他愁得整夜睡不着。后来,他想起自己年轻时跟父亲学过修鞋,就凑钱买了套工具,在巷口摆起了修鞋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