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洒在修鞋摊上,蓝布上的工具泛着淡淡的光,搪瓷缸里的茉莉花茶飘着清香。老张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只要这修鞋摊还在,只要还有人需要他,这巷口的温暖,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一年又一年。 老张把孙子递来的小锤子接在手里,指腹摩挲着木质锤柄上的包浆——这锤子是他刚摆摊那年买的,用了十年,柄子被磨得光滑温润,像块老玉。孙子蹲在旁边,小手攥着颗银色鞋钉,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老张手里的布鞋:“爷爷,我也想试试钉钉子。”老张笑着把锤子递回去,手把手教他对准鞋帮的破洞:“慢点敲,别砸到手。”
孙子的小胳膊没力气,锤子落在鞋钉上,只发出轻轻的“嗒”声,鞋钉连一半都没进去。他皱着小眉头,憋红了脸再敲,还是没动静。老张忍不住笑了,握住孙子的手,一起用力:“你看,要这样找准劲儿。”“嗒嗒嗒”三声,鞋钉稳稳钉进鞋帮,孙子高兴得跳起来,举着布鞋给路过的刘婶看:“刘奶奶,我会修鞋啦!”刘婶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我们小宝真厉害,以后能帮爷爷干活了。”
那天下午,小宝一直守在修鞋摊旁,帮老张递线轴、拿剪刀,哪怕只是递错了工具,也笑得格外开心。夕阳西下时,老张收拾摊子,小宝非要帮着叠蓝布,小手笨拙地把布折成方块,却不小心弄掉了桌上的鞋钉盒。钉子撒了一地,小宝眼圈一下子红了,赶紧蹲下去捡。老张没责备他,只是蹲下来一起捡:“没事,捡起来就好,以后小心点就行。”
回家的路上,小宝拉着老张的手说:“爷爷,明天我还来帮你。”老张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跟着父亲学修鞋,父亲的手粗糙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