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没什么人来。有天,一个穿西装的男人拿着双皮鞋过来,鞋尖破了个洞。老张仔细补好后,男人要给五十块,老张只收了十块:“这点活,不值那么多。”男人愣了愣,后来成了他的老客户,还介绍了不少朋友过来。慢慢地,摊子的生意越来越好,老张也渐渐在巷子里扎下了根。
傍晚六点,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老张开始收拾摊子,把工具一件件放进铁皮柜,把蓝布叠好,再把小马扎放进车斗里。这时候,住在隔壁楼的赵师傅会过来帮忙——赵师傅退休前是木匠,有时候老张的小推车坏了,都是他帮忙修的。“今天活儿多不多?”赵师傅一边帮着抬铁皮柜,一边问。老张摇摇头:“还行,比昨天少点,不累。”
两人聊着天,慢慢把摊子收拾好。赵师傅要帮老张推小推车,老张不肯:“我自己来就行,你快回去吃饭吧。”赵师傅拗不过他,只好叮嘱道:“路上慢点,明天早点来。”老张点点头,推着小推车,慢慢往家走。巷子里的人大多都回家吃饭了,只有零星的几家还亮着灯,晚风里带着饭菜的香味,让人心里踏实。
腊月二十八那天,老张没出摊。他一大早就去菜市场买了菜,还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儿子要带着孙子回来了。中午的时候,门铃响了,老张赶紧跑去开门,看见儿子拎着大包小包,身后跟着个小男孩,虎头虎脑的,看见老张就喊:“爷爷!”
老张高兴得不行,赶紧把人让进屋,给孙子拿了早就准备好的糖果。儿子看着屋里的摆设,眼里有些发酸:“爸,您这房子也该翻新了,下次我回来给您找人装修。”老张摆摆手:“不用,我住得挺好,花那冤枉钱干啥。”
吃饭的时候,孙子突然问:“爷爷,您的修鞋摊在哪呀?我想去看看。”老张笑着说:“明天爷爷带你去,给你修个小玩具。”孙子高兴得拍起手,说要跟爷爷学修鞋。老张看着孙子的笑脸,心里满是暖意——他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却也想给孙子留点什么,哪怕只是一门修鞋的手艺。
大年初一那天,老张带着孙子去了巷口的修鞋摊。他把蓝布铺好,拿出小锤子和小锥子,教孙子怎么钉钉子。孙子学得认真,虽然钉得歪歪扭扭,却一脸得意。巷子里的邻居路过,看见这祖孙俩,都笑着打招呼:“老张,带孙子学手艺呢?”老张点点头,眼里满是骄傲。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孙子都会跟着老张去修鞋摊。有时候,他会帮老张递工具;有时候,他会坐在小马扎上,看着老张修鞋;还有时候,他会给路过的小朋友分发糖果,像个小大人一样。老张的修鞋摊,也因为这个小家伙,多了不少热闹劲儿。
春天的时候,梧桐树抽出了新芽,老张的修鞋摊旁也多了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孙子带来的小玩具。路过的孩子看见了,会停下来玩一会儿,老张也不恼,还会给他们讲故事。巷子里的人都说,老张的修鞋摊,不仅能修鞋,还能修“不开心”——谁要是有烦心事,坐在摊子旁跟老张聊两句,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
有天,王奶奶又来修鞋,她看着老张和孙子,笑着说:“老张,你这摊子算是后继有人了。”老张摸了摸孙子的头,笑着说:“不管他以后做什么,只要踏实做人,就行。”孙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拿起小锤子,在老张的指导下,给一只旧布鞋钉上了一颗新鞋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