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师,专治都市心病。
这周,三位特殊的访客先后走入我的诊所:一个声称被职场榨干的程序员,一个用金钱对抗催婚的精英女性,一个从痛苦中寻找快感的女明星。
我剖析着他们的伪装,直到导师遗留的旧诺基亚响起刺耳的警报:“游戏该结束了。”
敲门声在此时响起,规律而沉重。我终于明白,被诊断的一直都是我自己。
1沉默的代码
咨询室的空气凝滞而沉重,窗外的雨声仿佛永远不会停歇。
我坐在诊疗椅一侧,看着对面的男人——小张,他像一滩被雨水打湿的灰烬,深陷在沙发里。
“林医生,”他声音嘶哑,眼神躲闪,“我昨晚又梦回公司了,不是噩梦,而是…那个项目上线前的午夜。”
“只有服务器嗡鸣声,和完美代码在屏幕上流淌的寂静。那曾是我最安心的时刻。”
我保持着温和的倾身姿态:“听起来,你并非厌恶工作本身,甚至很怀念那种专注和创造的状态?”
“怀念?不,是讽刺!”
他猛地抬头,眼底布满血丝,“十年!我最好的十年!你知道吗,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
“就连我妻子生孩子的那个晚上,我都在产房外处理公司的紧急邮件。"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关节泛白:“我记得刚入职时的样子,充满热情,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头几年确实如此,王总经常表扬我,说我是部门的顶梁柱。"
小张的眼神变得遥远,仿佛在回忆某个早已逝去的时光。
“那时候,公司规模还没这么大,大家就像一家人。经常加班到深夜,王总会亲自给我们点宵夜,记得我最爱吃的那家小龙虾。"
他的声音渐渐低沉:"但是后来,一切都变了。公司越做越大,引进了新的管理层,一切都开始以数字和绩效说话。"
“特别是那个小李来了以后,”
小张的嘴角扯出一个苦涩的弧度,“他开着保时捷,带着他父亲——我们最大客户公司副总裁的问候而来。”
“王总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个行走的财务报表。”
“小李根本不懂技术,他负责的模块漏洞百出,全靠我的团队在深夜一次次替他补锅。而汇报时,王总只会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有想法!懂得调动资源!’”
小张详细描述了一个项目案例:“上个月,我们接了一个重要客户的大单。我带领团队连续加班两周,做出了完美的方案。”
“但在汇报会上,王总让小李来做主要陈述。那小子连基本的技术参数都说不清楚,可是王总却频频点头,最后还把功劳都记在了小李头上。"
“当我私下找王总理论时,他用那种混合着怜悯和愧疚的眼神看着我说:‘小张啊,你要有团队精神。小李还年轻,需要机会成长。'"
他的声音开始颤抖:“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王总明明知道小李的能力不够,却总是带他做最重要的项目。"
“每次项目出了问题,接锅的永远是我。有了成绩,受表扬的永远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