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他感动的是,陈老师还拿出了一本厚厚的文件夹:“这是几位老师和高年级志愿者一起开始制作的盲文笔记,包括课堂重点和图解描述。我们会持续更新它。”
回家的路上,晓光第一次感觉到那份沉重的压力稍稍减轻了些。公交到站时,司机王师傅笑着说:“明天见,小同学!”
晓光惊讶地问:“您怎么知道我还坐这班车?”
“我记住你的声音了,”王师傅爽朗地说,“这条线上就你一个用盲杖的学生嘛。以后要是晚点了,跟我说一声,我多等一会儿没事。”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像黑暗中的一盏盏小灯,照亮了晓光前行的路。但他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高中数学和物理的难度与日俱增,他需要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周末,晓光在家尝试理解几何中的立体概念。母亲用牙签和软泥帮他制作了一些模型,但复杂的空间关系仍然难以把握。
“要是有个3D打印机就好了,”母亲叹气道,“可以打印出立体的几何模型让你触摸。”
话音刚落,门铃响了。门外站着物理老师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晓光同学,这位是周教授,退休的物理学教授,也是我的老师。”物理老师介绍道,“他听说了你的情况,想见见你。”
周教授的声音洪亮而温暖:“年轻人,我听小刘说了你关于光波和声波的问题,很有见地!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原来,周教授退休后一直在研究无障碍教育,尤其专注于如何向视障学生传授需要形象思维的学科知识。他带来了一套自制的工具——各种可触摸的模型和图表,用不同纹理表示不同的物理量。
“光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它是彩虹,是阳光,是镜中的映像。但对晓光来说,它可能是温暖,是能量,是一种特殊的振动。”周教授对晓光母亲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翻译的方式,把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和听觉信息。”
就这样,周教授成了晓光的义务家教,每周末都会来辅导他。老人丰富的教学经验让他能深入浅出地解释最抽象的概念,而晓光独特的感知方式也常常给老教授带来新的教学灵感。
一个月后,物理课上讲到折射定律。当老师画出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路径时,晓光举起了手。
“老师,您说的折射现象,是不是类似于我从操场走进教学楼时感觉声音的变化?因为环境突然封闭,声音的传播方式改变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物理老师鼓起掌来:“精彩的类比,晓光同学!确实有相似之处!”
下课后,几个同学围过来,好奇地问:“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比对的?”
晓光笑了笑:“因为我‘看’世界的方式和你们不同。你们用眼睛,我用耳朵、手指,甚至鼻子。光的折射我无法直接看见,但声音的变化我能感受到。”
这句话似乎打破了某种隔阂,同学们开始主动向晓光描述视觉信息,而晓光也乐于分享他的感知方式。一种奇特的交流在班级中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