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然而,困难依然存在。期中考试临近,晓光面临最大的挑战——考试形式的问题。普通试卷上的图形和图表无法直接转换为盲文,他需要特殊的考卷和额外的答题时间。

晓光和母亲找到教务处,提出了他们的需求。刘主任面露难色:“学校从来没有这种先例,我们需要研究一下。”

更让人沮丧的是,有家长听说学校可能要为晓光提供特殊考试条件后,提出了异议:“这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为什么他可以有更多时间?”

得知这个消息的那个晚上,晓光第一次在母亲面前流下了眼泪:“妈妈,我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机会,不是特殊优待。为什么他们不明白?”

母亲抱住他,轻声说:“因为人们常常害怕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我们需要耐心和沟通。”

转机出现在第二天。周教授和物理老师一起找到校长,详细解释了晓光的情况和需求。更让人意外的是,班级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次说明会,由李哲和王鹏向家长们解释为什么晓光需要合理的考试便利。

“这不是优待,而是公平。”李哲在家长群里发言,“就像近视的同学需要戴眼镜一样,晓光需要适合他的考试方式。”

最终,学校同意了为晓光提供盲文试卷和延长考试时间的安排。更令人惊喜的是,教育部门得知情况后,专门派专家来校指导,并承诺为晓光的高考提供相应的便利措施。

期中考试那天,晓光坐在特意安排的考场里,手指飞快地阅读着盲文试卷。遇到一道有几何图形的题目时,监考老师按照事先安排,为他提供了一个特制的立体模型,让他可以通过触摸来理解题目。

考试结束后,晓光长舒一口气。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跨越了一个重要的障碍。

成绩公布那天,全班哗然——晓光的物理成绩竟然是全班第五!尤其是那道需要理解光学折射的题目,他的解答几乎完美。

物理老师高兴地拍着晓光的肩膀:“你不仅克服了困难,还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祝贺你!”

同学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些模型真的有用吗?”

晓光笑着回答:“周教授教我把看不见的概念转化成能触摸和听到的形式。比如光的折射,他用水波槽让我感受波的传播方向变化,就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变化一样。”

这一刻,晓光不再是班级里的“特殊学生”,而成了一个用独特方式创造奇迹的同学。他依然看不见光,但他找到了照亮学习之路的方法,也让他人看到了不同可能性的光芒。

放学路上,晓光对来接他的母亲说:“妈妈,今天我发现,最黑暗的地方往往能孕育出最亮的光。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我更懂得如何寻找光明。”

母亲握紧他的手,眼中含着泪光,却带着无比骄傲的笑容。

晓光不知道的是,他的故事正在校园内外悄悄传开。更多人为他的坚韧所感动,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像他这样的学生。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灯社”正在酝酿中,旨在推动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