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立体几何,"晓光叹气道,"我能理解单个形状,但组合起来就完全混乱了。特别是旋转体的问题,我根本无法想象一个平面图形绕轴旋转后会形成什么立体形状。"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等等,我有个想法。"

她拿出手机,拨通了周教授的电话。半小时后,周教授兴奋地回电:"我有一个老朋友在科技大学,他们实验室有最先进的3D打印设备!我们可以把几何题目打印成立体模型!"

第二天,周教授就带晓光去了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张教授——周教授的老朋友——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我们可以开发一个程序,把几何题目输入后,自动生成3D模型文件并打印出来,"张教授解释道,"这样晓光就能通过触摸来理解题目了。"

晓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更让他惊喜的是,张教授还召集了几名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一个专门帮助晓光的学习小组。

与此同时,化学课上的实验环节也给晓光带来了新挑战。

"今天我们要观察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化学老师说,"注意看钠球在水面上快速移动,发出嘶嘶声,并产生火焰。"

同学们围在实验台前,发出阵阵惊叹。晓光站在外围,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理解反应的视觉现象。

下课后,晓光独自留在实验室,化学老师注意到他的失落:"怎么了,晓光?"

"老师,我能听到反应的声音,但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子,"晓光低声说,"同学们都在讨论钠的'银白色'和反应的'橙黄色火焰',但这些颜色对我没有意义。"

化学老师沉思片刻:"你说得对,我忽略了这一点。让我们想想如何用你能理解的方式描述这些现象。"

第二天,化学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方案:"晓光,我录下了不同实验的声音,并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现象。比如钠与水的反应:先是嘶嘶声(钠与水接触),然后是噗噗声(产生氢气),最后是爆鸣声(氢气燃烧)。"

老师还调整了实验方式,让晓光通过温度变化、气味产生和声音特征来"观察"化学反应。这种多感官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了晓光,也让其他同学对化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所有这些挑战中,最让晓光感到温暖的是同学们态度转变。苏婷婷,那个曾经对晓光能力存疑的女生,如今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一天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一系列古代地图和文物图片。晓光正努力通过文字描述来理解,下课后苏婷婷主动走过来。

"晓光,那些图片很难单凭描述想象吧?"苏婷婷说,"我可以为你画一些触觉图,用不同纹理表示不同区域。"

晓光惊讶地问:"你会做触觉图?"

"我奶奶也是视力障碍者,"苏婷婷轻声说,"我从小就知道怎么做触觉图。以前没告诉你是因为...好吧,我当时觉得你可能跟不上课程进度。但我错了,你比我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