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哐当……哐当……哐当……”

老式绿皮火车特有的、富有节奏的撞击声,像是直接敲在脑仁上,震得江程头痛欲裂。

他猛地睁开眼,视线里一片模糊,鼻腔里充斥着一股混杂了汗味、烟草味和廉价泡面味的浑浊空气。

这是哪儿?

他不是应该在自己租的公寓里,一边看着新出的沙雕剧,一边吃着外卖小龙虾吗?怎么……

“同志,麻烦让一下,我倒点开水。”

一个粗嘎的嗓音在耳边响起。

江程下意识地侧了侧身,一个穿着的确良白衬衫、胳膊上戴着红袖章的中年男人,举着一个巨大的搪瓷茶缸,小心翼翼地从他身边挤了过去。

搪瓷茶缸……的确良……同志?

江程的大脑宕机了。

紧接着,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如决堤的洪水,汹涌地冲进了他的脑海。

剧烈的头痛让他忍不住闷哼出声,他抱着脑袋,蜷缩在坚硬的绿色座椅上,消化着这匪夷所思的一切。

他叫江程,没错。

但不是那个在2024年为了房贷和KPI奔波的社畜江程。

这个身体的原主也叫江程,二十三岁,身份是……“旅美归国经济学硕士”。

看到这个头衔,江程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还经济学硕士?

记忆显示,这位仁兄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家里凑钱送去了美利坚。结果到了那边,语言不通,学业跟不上,两年时间基本上都在唐人街的餐馆后厨里和盘子战斗,顺便练就了一手削土豆皮的绝活。

可他寄回家的信里,却把自己吹成了一个在华尔街指点江山、被各大名校争相录取的青年才俊。

牛皮吹得太大,家里人信以为真,把他的“光辉事迹”在亲戚朋友间一通宣扬。一传十,十传百,传来传去,他这个“美利坚经济学硕士”的名头,竟然传到了市里领导的耳朵里。

在这个思想刚刚解放,对外界充满无限向往和好奇的年代,“海归”,尤其是“美利坚海归”,那简直就是知识和先进生产力的代名词。

于是,原主这次回国,还没到家,就接到了昌城方面的盛情邀请,请他这位“专家”,为市里陷入困境的国营大厂“把脉问诊”。

原主本就心虚,接到这个邀请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一路纠结、惶恐,加上这绿皮火车的舟车劳顿,竟在抵达昌城的前一刻,稀里糊涂地猝死了。

然后,2024年的社畜江程,就这么来了。

“我……艹!”

江程在心里爆了一句粗口,只觉得眼前一黑。

这叫什么事儿啊!开局就是地狱难度!

假海归、假硕士,马上就要去给市领导和国营大厂的干部们做报告?

这不是上赶着去丢人现眼吗?一旦被拆穿,在这个年代,一个“欺骗政府”的帽子扣下来,他下半辈子估计就得在农场里“修理地球”了。

“哐当——”

火车发出一声悠长的刹车嘶鸣,速度缓缓降了下来。

江程抬起头,透过布满灰尘的车窗,看到了站台上那三个巨大的、红漆斑驳的宋体字——

昌城站。

完了,芭比Q了。

江程感觉自己的腿肚子都在转筋。

跑?现在跳窗还来得及吗?

念头刚起,车厢门就被“哗啦”一声拉开,一股初秋的凉风灌了进来。

旅客们扛着大包小包,乱糟糟地往外挤。江程被人群裹挟着,浑浑噩噩地走下车,脚刚沾到站台的水泥地,一个洪亮而热切的声音就锁定了他的位置。

“是江程同志吗?江专家!”

江程身体一僵,机械地转过头。

只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穿着中山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笑容的青年干部,正快步向他走来。

这人江程在原主的记忆里有印象,是市里派来接他的,叫王爱国,王干事。

“哎呀,江专家!可把您给盼来了!”王干事一个箭步冲上来,不由分说地握住江程的双手,用力地上下摇晃着,那力道,恨不得把江程的胳膊给当场卸下来。

他的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光芒,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是一尊闪闪发光的知识金佛。

“一路辛苦了,辛苦了!市领导和纺织厂的同志们,可都在厂里等着您呢!就盼着您这位财神爷,给咱们指点迷津啊!”

江程被他晃得头晕眼花,嘴巴张了张,想说点什么,比如“我不是,我没有,你们搞错了”,但看着对方那张热情到快要燃烧的脸,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现在但凡说一句软话,估计都会被当成是旅途劳累的谦辞。

“车,车在那边,江专家,这边请!”

王干事不由分说地从江程手里接过那个破旧的人造革皮箱,另一只手热情地虚扶着他的后背,将他引向不远处停着的一辆绿色吉普车。

江程感觉自己就像一头被架上屠宰场的猪,四肢僵硬,完全身不由己。

他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在疯狂奔腾,践踏着他脆弱的神经。

这都什么事啊!

吉普车在当时绝对是稀罕物,引得站台上不少人侧目。

车门被拉开,江程被半推半就地塞进了副驾驶。

“江专家,您先歇会儿,咱们很快就到。”王干事麻利地把行李放好,自己跳上驾驶座,一脚油门,吉普车发出一声咆哮,驶离了车站。

一路上,王干事嘴就没停过,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昌城的情况,言语间充满了对江程的恭维和期待。

“……咱们昌城第一纺织厂,那可是咱们市的利税大户,以前那是真风光啊!产品根本不愁卖。可这两年,也不知道怎么了,仓库里的布匹堆积如山,就是卖不动了。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李厂长愁得头发都白了一半……”

“……后来听说了您这位从美利坚回来的高材生,王副市长当场拍板,说是一定要把您请来!他说,咱们自己摸索是闭门造车,得靠您这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才能开对方子,救活厂子!”

江程面无表情地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

低矮的红砖楼房,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街上穿着蓝、黑、灰三色衣服的人群,以及偶尔驶过的“永久”牌自行车……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

可他没有半点怀旧的心情,只觉得手心冰凉,冷汗已经把衬衫的后背都浸透了。

国际视野?

他最大的国际视野,就是知道纽约的炸鸡比洛杉矶的贵两毛五。

救活厂子?

他连自己都快救不活了!

“到了!江专家,我们到了!”

王干事兴奋的声音打断了江程的绝望。

车子一个急刹,停在了一座气派的大门前。

江程抬头望去,只见斑驳的墙上,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子:“国营昌城第一纺织厂”。

而在大门顶上,还拉着一条红得刺眼的横幅,上面用白油漆写着一行大字——

“热烈欢迎旅美专家江程同志莅临指导工作!”

“……”

江程感觉自己的血压“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这他妈是公开处刑啊!

没等他反应过来,车门就被拉开。

一个穿着蓝色工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带着一群干部模样的人快步迎了上来。

“王干事,这位就是江专家吧?”为首的老者声音洪亮,脸上带着急切和期盼。

“李厂长,给您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江程,江专家!”王干事满面红光地介绍道。

厂长老李一个箭步上前,紧紧握住江程的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滚烫而有力。

“江专家!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把您给盼来了!您就是我们全厂一千多号工人的救星啊!”

江程扯了扯嘴角,想笑,但脸上的肌肉已经完全僵硬了。

救星?我看是灾星还差不多。

他被一群人前呼后拥地簇拥着,根本没有开口解释的机会,就被直接领进了厂区。

厂区很大,道路两旁是高大的厂房,还能听到里面传来“隆隆”的机器声。

但他们前进的方向,不是厂房,也不是办公室,而是一栋独立的大礼堂。

礼堂门口,人头攒动。

看到他们一行人过来,所有人都自动让开一条路,投来的目光里,充满了敬畏、好奇和希望。

江程头皮发麻,感觉自己走的不是水泥路,而是刀山火海。

他被直接领到了礼堂的主席台上。

刚一站定,台下的景象让他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

少说也有四五百号人,坐满了整个大礼堂。有穿着工装的一线工人,有拿着笔记本的干部技术员,前排正中央还坐着几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看样子就是市里的领导。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聚焦在他一个人身上,那目光灼热得能把他当场点燃。

江程双腿发软,几乎要站立不稳。

这时,一个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站了起来,他应该就是王干事口中的王副市长了。

王副市长走到江程身边,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对着话筒说道:

“同志们,安静一下。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从大洋彼岸学成归来的经济学专家,江程同志!来为我们纺织厂的未来发展,指点迷津!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江专家,为我们做报告!”

话音刚落,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江程脑子里“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王副市长凑到他耳边,用一种充满信任和期待的语气,轻声说道:

“江专家,开始吧,我们所有人都洗耳恭听!”

说完,他便退到一旁,坐了下来,拿起面前的笔记本和钢笔,做好了记录准备。

掌声渐渐平息。

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江程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主席台中央,面对着台下几百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手里空空如也,脑子里也空空如也。

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就要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