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雾锁鲲鹏
2047 年 7 月 12 日,青岛港的晨雾比预报中更浓。灰蓝色的雾气像被扯碎的棉絮,贴在特种车辆测试区的钢化玻璃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顺着玻璃纹路蜿蜒而下,模糊了窗外那辆银灰色的 “鲲鹏 - X” 原型车。林夏坐在操控舱内,指尖悬在半透明的神经交互面板上方,先轻轻按了按太阳穴 —— 那里还残留着昨夜调试头盔时留下的轻微酸胀感。
她戴上轻量化的神经交互头盔,钛合金边框贴着耳廓,传来恰到好处的凉意。头盔内侧的柔性电极片自动贴合颞叶与前额叶皮层,随着 “滴” 的一声轻响,面板上瞬间展开 “鲲鹏 - X” 的三维修复模型:从氢燃料电池堆的蜂窝状结构,到仿生翼面的碳纤维骨架节点,再到水面推进器的螺旋桨叶片,每一个部件都标注着实时参数。车身全长 5.8 米,宽 2.3 米,采用的是第三代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在青岛大学材料实验室的测试中,能承受 - 40℃至 180℃的极端温差,且抗冲击强度是普通钢材的 3.2 倍。
“氢电转换模块校准完毕,电压稳定在 798V,误差 ±2V;仿生翼面压力测试通过,最大承重达 1.2 吨;密封舱门气密性检测合格,水下 10 米深度无渗漏。” 耳机里传来机械工程师老张的声音,他刻意压低了语速,却还是藏不住尾音里的颤抖 —— 老张的左手边,气象监测屏上的台风 “海燕” 正以每小时 28 公里的速度北移,卫星云图上那团旋转的深灰色云系,边缘已经触碰到了胶东半岛的海岸线,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四小时。
林夏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胸腔里那颗狂跳的心脏慢下来。三年前的画面却像被按下了播放键,突然在脑海里炸开:也是这样一个雾蒙蒙的清晨,她驾驶着初代跨域车 “海鹭 - 1” 执行物资运输任务,行至黄海中部时,左翼面突然发生金属疲劳断裂。当时副驾的同事陈默还在笑着说 “这次回去请你吃海鲜饺子”,下一秒就被失控的气流掀得撞向操控杆,最后那句 “快拉紧急制动” 卡在喉咙里,成了林夏这辈子都忘不掉的遗憾。
她用力眨了眨眼,将眼角的湿意逼回去,指节因为攥紧操纵杆而泛白:“知道了,老张。给我十分钟进行神经链路同步,顺便帮我查一下竹岛基站的最新受损情况 —— 昨晚地震后,他们的备用电源还能撑多久?”
“基站那边刚发来电报,备用电源是松下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剩余电量 62%,但主控系统的接口模块被掉落的钢架砸坏了,必须靠你带的核心芯片重新激活。” 老张顿了顿,补充道,“小夏,这次的‘鲲鹏 - X’和当年的‘海鹭 - 1’不一样,我们加了三重安全冗余,你…… 别太紧张。”
林夏没接话,只是闭上眼,集中注意力与车辆建立神经链路。当电极片传来的微弱电流与大脑神经元产生共振时,一种奇妙的联结感瞬间席卷全身 —— 她能 “看” 到氢燃料电池堆里,氢原子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质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形成电流,质子则穿过电解质膜与氧原子结合生成水;能 “听” 到碳纤维骨架在晨雾的湿气中,发生的每一次纳米级别的热胀冷缩,那细微的嗡鸣像极了故乡老槐树上的蝉鸣;甚至能 “感知” 到四个车轮的自适应胎压传感器,正实时反馈着地面的硬度 —— 测试区的水泥地硬度值是 7.8GPa,而不远处废弃盐田的盐碱地硬度,只有 1.3G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