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态控制系统响应正常,推进器功率输出稳定在 85%。” 林夏报出数据时,手指轻轻触碰了一下面板上的密封舱门图标 —— 三年前 “海鹭 - 1” 失事,就是因为水面模式切换时密封舱门故障,导致海水渗入电路系统。现在的 “鲲鹏 - X” 采用了双重密封结构,内层是丁腈橡胶密封圈,外层是膨胀石墨填料,在水下 20 米深度也能保持绝对密封。
3 海燕惊魂
当车轮完全收起,车身底部的密封舱门闭合时,一种熟悉的漂浮感从座椅下方传来。林夏想起十岁那年,外婆带着她在故乡的小河里学游泳,河水裹着水草的清香漫过身体,那种轻盈的、随波逐流的感觉,和此刻惊人地相似。她轻推操纵杆,车辆缓缓滑入胶州湾的浅水区,推进器搅动海水,激起两道白色的浪花,浪花里还夹杂着几尾受惊的银鱼,一闪即逝。
“当前水深 3.2 米,水温 18.5℃,水流速度 0.8 米 / 秒,无暗礁区域。”AI 助手实时播报着水文数据。
林夏切换至手动操控,感受着水面驾驶的独特手感。与陆地模式的精准反馈不同,水面驾驶需要更细腻的操作 —— 当遇到 0.5 米高的波浪时,车身会轻微上下颠簸,此时需要将推进器功率降低 10%,同时调整车身姿态,让车头略微抬起,避免波浪冲击舱门。她转动操纵杆,“鲲鹏 - X” 像一条灵活的银鱼,绕过一块露出水面的礁石 —— 那块礁石上还挂着半只破旧的渔网,渔网的纤维在海风中轻轻摆动,不知道已经在那里停留了多少年。
行驶了大约 20 分钟后,海风突然变大。林夏抬头看向窗外,原本淡橘色的天空已经被灰色的云层覆盖,海浪的高度从 0.5 米涨到了 1.5 米,拍在车身侧面,发出 “砰砰” 的声响。她看了一眼气象监测屏,台风 “海燕” 的外围气流已经抵达,风速达到了 12 米 / 秒,预计半小时后风力还会增强。
“老张,准备切换飞行模式,我们提前升空。” 林夏的声音很平静,但握着操纵杆的手却更紧了。
“收到,飞行模式预启动。氢燃料电池堆功率提升至 90%,仿生翼面预热完成,扑翼机构待机。” 老张的语速明显变快,“小夏,翼面的 Polymorph 智能材料是上周刚从瑞典隆德大学运来的实验批次,在模拟强气流测试中能承受 15 米 / 秒的风速,但实际情况…… 你多注意参数。”
林夏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操控面板上那个标有翼龙图案的红色按钮。这个按钮的设计是她提议的 —— 三年前陈默最喜欢的动物就是翼龙,他总说 “未来的跨域车,就该像翼龙一样,能在海陆空自由穿梭”。
按钮按下的瞬间,车身两侧的储物舱像翅膀一样展开,碳纤维骨架以每秒 30 度的速度向外延伸,骨架上的 Polymorph 智能材料在电流作用下开始变形:原本平整的材料表面逐渐凸起,形成类似鸟类翅膀的翼型曲线,材料颜色也从银灰色变成了浅黑色 —— 这种颜色变化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能,为飞行模式补充辅助能源。瑞典隆德大学的工程师曾介绍,这种智能材料的分子结构能在 0.3 秒内完成重组,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
扑翼机构开始运作时,林夏感到车身传来轻微的震动。这种震动与氢燃料电池启动时的震动不同,更有节奏,像心脏的跳动 —— 每分钟 30 次的扑动频率,是团队根据海鸥的飞行数据设定的,既能保证足够的升力,又能减少能耗。她看着面板上的升力数据:当翼面完成第一次完整扑动时,升力达到了 8000 牛,足以支撑车身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