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链路同步完成,匹配度 98.7%,符合驾驶标准。”AI 助手的电子音打破了寂静。
林夏睁开眼,操控面板上的参数开始以每秒 12 帧的速度刷新:“鲲鹏 - X,编号 001,请求出库。”
“出库许可 granted,航道已清空。地面引导机器人已在测试区出口待命,将为你指引至胶州湾入口。”
2 盐田试翼
车辆缓缓驶出测试区,轮胎碾过地面的水雾,溅起细小的水花。林夏轻推操纵杆,切换至陆地模式。800V 高压电机启动时没有传统燃油车的轰鸣,只有轻微的电磁声,推背感像温柔的手掌,稳稳地将她按在座椅上。座椅的自适应调节系统自动根据她的坐姿调整腰托角度,内置的温控模块将温度维持在 22℃—— 这是她三年前在 “海鹭 - 1” 上留下的习惯参数,老张特意在系统里做了保留。
驶出港口时,天刚蒙蒙亮。东方的海平面上,晨雾被染成淡淡的橘色,青岛港的龙门吊像沉默的巨人,矗立在雾中,吊臂上的警示灯一闪一闪,与远处渔船的航标灯遥相呼应。林夏将车速提升至 120 公里 / 小时,车轮的自适应胎压系统开始工作:接触地面的胎面纹路自动变宽,增加摩擦力;而侧面的胎壁则略微收缩,减少风阻。中控屏上,清华大学研发的 “四链融合” 能源管理系统正动态调整能耗 —— 当车辆行驶至坡度为 3° 的上坡路段时,系统自动将氢电转换效率从 62% 提升至 65%,同时关闭非必要的车载设备,将多余电量储存到备用电池组中。
“前方 5 公里将进入滩涂区域,地面湿度达 85%,含有 3.1% 的盐碱成分,建议提前切换至水面模式预备状态。”AI 助手的提示音响起时,林夏正经过一片废弃的盐田。
盐田的田埂上还残留着上世纪的石砌堤坝,白色的盐霜在堤坝表面凝结成不规则的晶体,在晨光下泛着冷光。林夏记得小时候跟着外婆来这里拾贝壳,那时的盐田还是一片热闹的景象,如今却只剩下齐腰高的碱蓬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曳。她没有立即执行 AI 的建议,而是转动操纵杆,将车辆驶入盐田深处:“老张,激活水面推进系统预备模式,我想测试一下车身在松软地面的通过性。”
“收到,推进系统舱门开始预热,液压装置压力值调整至 0.8MPa。”
车身底部传来轻微的机械运转声,像春蚕啃食桑叶。林夏看着面板上的地面应力反馈:盐碱地的承载能力较弱,当车轮陷入 5 厘米深时,车身的悬挂系统自动将离地间隙从 18 厘米提升至 25 厘米,同时调整驱动力分配,将 60% 的动力输送至后轮,避免车轮打滑。这种动态调节技术,是团队去年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测试时改进的,当时为了应对沙丘的流动性,光是悬挂系统的参数就调整了 172 次。
“地面通过性测试合格,现在激活水面推进系统。” 老张的声音重新响起。
后轮两侧的舱门缓缓打开,露出两组直径 35 厘米的高压电动推进器。推进器的螺旋桨叶片是用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的,在常温下呈扁平状,一旦通电,就会根据预设程序卷曲成螺旋形 —— 这种设计是借鉴了捷途 G900 的水上推进技术,但团队做了升级,叶片表面覆盖了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能减少海水对金属的腐蚀。与此同时,车身后部的液压杆开始伸展,将车身姿态调整至前倾 3°,这个角度经过流体力学模拟,能让车辆在水面航行时的阻力减少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