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经注秘
李振山教授的葬礼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星期三举行。
我站在人群中,听着牧师念诵悼词,目光却无法从棺木上移开。祖父是我最亲近的人,自从父母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后,是他一手把我带大,教我认识这个世界。
葬礼结束后,我独自整理祖父的遗物。他的书房还保持着生前的模样,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桌面上摊开着几本笔记。我小心地收拾着,忽然一本陈旧的黑皮日记本从书架顶层滑落。
我捡起日记本,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山经注”三个字。翻开扉页,是祖父熟悉的笔迹:“地脉如脉,裂则龙动,动则陵出。”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祖父生前经常念叨这句话,却从不解释其含义。我继续翻看日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在秦岭各地的考察见闻,夹杂着许多手绘的地形图和风水注解。
日记最后一页画着一幅奇怪的草图:山壁上布满了裂纹,一根柱子插入地底,旁边标注着“定龙针”;一条溪流穿过山谷,水底画着一道门,标注着“水门”;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一旦针倒,整座山会塌陷成陵”。
我合上日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作为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我常年在外考察,却从未真正理解过祖父毕生追求的东西。也许,完成他未竟的研究,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一周后,我向研究所提交了秦岭地质勘探的申请。基于前期卫星图像分析,我发现秦岭中段有一处山谷的地质结构异常特殊,值得深入考察。申请很快获批,我组建了一支六人勘探队,包括三名研究员和两名当地向导。
出发前夜,我再次翻开祖父的日记,仔细研究那幅草图。裂纹、青铜柱、水门...这些看似神秘的标注,是否有着科学解释?我带着疑问入眠,梦里尽是祖父指着远山的身影。
二 裂谷之谜
秦岭的清晨笼罩在薄雾中。
我们的车队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窗外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越往深处走,道路越崎岖,最后一段路只能徒步。
“李教授,您确定是这片山谷吗?”助手张磊喘着气问。他是我带的研究生,务实能干,但对这次考察的目的始终心存疑虑。
我对照GPS定位仪和卫星地图:“就是这里。根据遥感数据,这片山谷的地质构造很特殊。”
我们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河滩上扎营。山谷不大,两侧是陡峭的山壁,一条小溪从中间穿过,发出潺潺水声。我注意到西侧山壁上有许多裂纹,远远看去像是龟壳上的纹路。
安顿好后,我立即带着队伍开始初步勘探。
“大家注意记录岩层走向和倾角,采集岩石样本。”我分配任务,“特别留意山壁上的裂纹,测量它们的宽度和深度。”
工作展开后,队员们很快发现了异常。
“教授,您来看看这个。”研究员赵晓雯叫我过去。她指着一段岩壁上的裂纹:“这些裂纹的走向很有规律,不像普通的地质裂缝。”
我仔细观察,确实,这些裂纹虽然大小不一,但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延伸,彼此交叉形成网格状图案。更奇怪的是,一些裂纹边缘十分光滑,像是被精心打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