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踏入甬道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壁画虽然历经千年,色彩依然鲜艳,描绘着星空图案和各种神话场景。甬道尽头是一扇巨大的石门,门上雕刻着龙纹图案,与之前发现的木片纹路如出一辙。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先使用微型机器人进行内部勘探。机器人传回的图像让人惊叹——墓室中堆满了各种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以及大量竹简和帛书。
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室中央的棺椁,上面覆盖着绣有星图的锦缎。
勘探工作持续了数月。随着文物陆续出土,这个陵墓的历史价值逐渐显现。竹简和帛书上记载了大量失传的历史文献和科学知识。
其中一批竹简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记载的是一种名为“地脉论”的古代地质理论,描述了大地的能量流动和地质变化规律,与祖父在日记中提到的“地脉”概念惊人地相似。
“看来你祖父的理论并非空穴来风,”刘教授感慨地说,“古人对地质运动的观察和理解,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我点点头,心中充满对祖父的敬佩。他凭借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智慧,几乎独自发现了这个千古秘密。
五 地脉觉醒
研究成果发布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山谷被改建为遗址博物馆,那根断裂的青铜柱经修复后作为核心展品展出。
开展那天,我站在青铜柱前,向参观者讲述发现过程。人群中,我仿佛看到祖父欣慰的笑容。
晚上,我独自来到祖父墓前,将研究成果的副本焚化在他的墓前。
“爷爷,我完成了您未竟的工作,”我轻声说,“您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山风吹过,带来远处松涛的声音。我忽然明白,祖父留给我的不仅是那本日记,更是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心。
回到研究所后,我继续研究那些竹简上的“地脉论”。古人将大地视为有生命的实体,认为地底有能量流动的通道,称之为“地脉”。地脉的交汇处会产生特殊的地质现象,同时也是建造陵墓的理想地点。
“地脉如脉,裂则龙动,动则陵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地脉如同人的血脉,当它出现裂纹时,说明地底能量在流动;能量流动到一定程度,就会使隐藏的陵墓显露出来。
现代地质学证实,秦岭地处多个地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确实存在地下能量流动现象。古人通过观察裂纹变化、青铜柱的振动等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地质运动。
祖父作为风水先生,继承了这部分传统知识,又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完善。他虽然不能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这些现象,却准确把握了其中的规律。
一年后,我在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地脉论”与现代地质学关联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为我们认识地球提供了新视角。
报告结束后,我收到一位老者的邀请。他是祖父生前好友,也是一位风水先生。
“你祖父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世人理解地脉的奥秘,”老者告诉我,“他相信古人留下的智慧,能够与现代科学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