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当时的我,是和夏薇同公司但有着云泥之别的小新人。

——一个被经纪人骂“不开窍”的十八线,一个连试镜都要靠陪酒才能争取的“木头美人”。

可这一次不一样。

《红墙骨》里的反派宫女翠微,是我用三个月时间,在无数个凌晨四点,对着出租屋发霉的镜子,一遍遍磨出来的角色。

我翻烂了原著,给每一句台词都做了三种以上的情绪标注;

我甚至偷偷录下夏薇早年作品的表演,逐帧分析她“灵气”的来源和技巧。

——因为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经纪人李姐已经下了最后通牒:

“这部剧要是没有成功,你立马给我滚去王总的被窝!”

可当我将全部的宝都押注,准备在这部剧翻身时。

夏薇却在临开机的研讨会上认为原剧本中女主苏云在“抉择”时刻的隐忍与牺牲“不够爽”、“不够凸显她”,要求编剧强行改成“当众揭露、华丽反杀”的套路。

她还坚持要一意孤行地删改剧本中所有的文言台词。

“观众看不懂!”她这样宣称。

那场本该荡气回肠的“城楼诀别”戏,被她改得面目全非:

原剧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夏薇:“本宫去眠一眠,再见”

这种粗暴的简化贯穿全剧,将一部本应古韵悠长的作品变成了白话流水账。

更致命的是,她坚持要用自己那把辨识度极高、带着清冷薄荷音的原声来配音剧中十几岁的少女苏云!

理由是“原声最能体现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注入”,拒绝任何配音演员。

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犹豫许久,却还是傻傻地怀着对表演的赤诚,深夜跑去劝她。

我分析角色心理,阐述原著立意,甚至卑微地祈求她。

意外地,她当时被我说动,打赌似的说不再插手剧本创作,保留了原剧本,也放弃了原声配音。

结果播出后那场戏成了高光,剧集爆火,夏薇的影后地位更稳,灵气人设更深入人心。

而我呢?只换来她当众的羞辱:

“小林啊,下次提建议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渊。

回忆如毒蛇噬心。

我攥紧剧本,指节发白,脸上却淬炼出极致的冰冷和平静。

灵气影后?

呵。这一次,我要撕下她虚伪的面具,让她亲手埋葬自己的“灵气”!

3

“探讨会”在夏薇的休息室举行,气氛压抑。

编剧刚拿出修改方案,话没说完就被夏薇打断,她指尖的钻戒晃得人眼花:

“不行!太憋屈!观众要看爽!苏云这时候就该爆发!揭露!打脸!反杀!这才有张力!”

她刻意加重了“张力”这个词,仿佛自己深谙戏剧精髓。

“还有配音。”

她不容置疑地补充,

“必须用我的原声。”

她微微扬起下巴,带着一种艺术家的孤傲,仿佛在坚持什么神圣原则。

石导眉头拧成了疙瘩:

“夏老师,这个改动……人物弧光断裂了。而且你的声音条件……”

他斟酌着用词,

“非常独特有辨识度,但可能不太贴合少女苏云前期的设定,后期沧桑转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