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刚挂,小姨的微信语音就跳了出来,带着哭腔:“小安啊,我的乖外甥,你可千万别犯糊涂啊!那种电话不能接的!那是鬼来电!是阴间的东西!活人接了要折寿的!你爸妈去得早,你要是再出点什么事,我可怎么活啊……”
然后是表哥的信息,一连串的语音方阵:
“靠!你小子怎么回事?那种号你也敢接?”
“家里老人早就说过,那种横死……哦不是,那种老人去世后用的东西都有晦气!”
“赶紧的,听大人的话,拉黑删除一条龙!别好奇害死猫!”
“大家都是为你好!不想你惹上脏东西!”
所有参加了葬礼的亲戚,像被同一根弦拨动,信息、电话轮番轰炸,口径惊人地统一——极度惊恐,极度忌讳,严厉禁止,要求彻底切断联系。
他们的恐惧是如此真实,甚至带着一种排外的、急于掩盖什么的仓皇。他们用最大的声音,最严厉的警告,试图强行压下林安所有的疑虑和那深夜不断响起的呼吸声。
可是,为什么?
如果这真的是奶奶放不下的执念,是所谓的“鬼来电”,为什么他们没有人问一句,奶奶在电话里说了什么?她到底有什么“执念”未了?她为什么反复只念叨那一句“回老家看看”?
他们只是拼命地、异常同步地禁止他接触,逼迫他远离。仿佛探究电话背后的含义,比接听那鬼来电本身更加危险。
一种冰冷的怀疑,混合着对那呼吸声的深切恐惧,像藤蔓般紧紧缠绕住林安的心脏。奶奶下葬时略显仓促简单的仪式,亲戚间那些闪烁其词、互相回避的眼神,父亲早逝后奶奶独自居住在老宅多年的孤寂,还有她去世前几个月,几次三番打给他、欲言又止的电话……当时他只以为是老人家的孤单和唠叨,现在细细回想,那语气深处,似乎总藏着一丝难以捕捉的惶然和……未尽的言语。
所有碎片,连同这诡异的电话、家族成员过激且统一的反应,拧成了一条冰冷的绳索,悄无声息地套上了他的脖颈,慢慢收紧。
第五个电话,在凌晨三点十七分如期而至。
缓慢、湿漉、艰难的呼吸声,模糊的呼唤,固执的“回来看看”。
这一次,林安没有尖叫,没有哀求,也没有哭泣。他静静地听着,在一片冰冷的死寂中,一个念头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这呼吸的节奏,这呼唤的方式,这重复的内容……不像是一场单纯的灵异骚扰。
它更像是一个提示。
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被某种现实阻碍所困的、绝望的提示。
奶奶她……是不是想告诉我什么?
她是不是……根本就没能安然离去?或者说,她的离去,并非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如同燎原的野火,再也无法扑灭。
他们越是不让我接,越是让我拉黑删除,我越是要知道——
电话那头的“执念”,究竟是什么。
那栋深藏在滇南山区褶皱里的、奶奶居住了一辈子的老旧木楼,成了所有疑问指向的、唯一的答案所在。
第三章:雨夜孤程
林安没有告诉任何人。
他请了年假,在网上匆匆订购了最早一班前往滇南方向的长途汽车票。收拾行李时,他的手一直在微微颤抖,说不清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一种接近真相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