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我们金融学术社的摊位旁,目光却落向音乐社的表演区。
那种眼神,我从未见过。
是一种被瞬间点亮的专注。
她抱着一把木吉他,坐在高脚凳上微低着头弹唱。
发丝被风吹动,拂过她的脸颊。
那一天我听不清她唱了什么,只看见他倾听的姿态。
那是我在他陪我上一百节枯燥课程里,从未得到过的珍重。
后来,他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朋友圈里;
集体照里,他总刚好站在她身后;
餐桌对面,总会“碰巧”出现他笑着举杯的手。
3
那段视频就毫无征兆地火了。
黄昏的暴雨中,他脱了外套罩在两人头顶,她大笑着拽着他的胳膊奔跑。
视频配文:“青春最好的模样。”
链接被不知情的好友丢进我们的小群,艾特着我和他。
我指尖冰凉,因为那不是我。
而他的消息紧跟着弹了出来:“别瞎起哄,只是朋友。”
每一个字都像冰锥,刺得人生疼。
那晚,我重新审视每一个我曾以为甜蜜的细节。
他记得我所有喜好,会给我带燕麦拿铁,却也会在一起吃火锅时,无意间提起新认识的朋友和我一样爱吃猪肚。
他翘课来陪我上枯燥的经济学,却也会在课后说起那个她也对经济学感兴趣。
原来,那些我以为的、独属于我的“好”,都可能只是借着我这块浮板,小心翼翼驶向另一个人的练习。
我颤抖着手翻到小说的评论区。
早有读者看出端倪:
【男主描述的这个习惯,好像不是女主有的吧?】
我当时还带着一丝被看穿秘密的羞涩回复:【是伏笔啦~】
如今这三个字,连同那个俏皮的波浪线,都成了对我最尖锐的嘲讽。
4
“所以,你们到底什么情况?”共同好友陈杨深夜打来电话。
我深吸一口气,把喉间的哽咽压下去,轻快地说:“他说是朋友就是朋友啊。”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那你呢,你觉得你和他……算什么关系?”
我沉默了良久,最终凝结成一句轻飘飘的话:“是很好的朋友啊。”
说出这句话时,我感觉身体被划开了一道口子,冷风呼呼地往里灌。
很好的朋友,多么周全,体面,又无比残忍的定义。
我甚至连难过和质问的资格都没有。
那晚我在宿舍的床上睁着眼躺了一夜。
我清楚地知道,这段无望的痴念,必须由我自己亲手斩断。
我删掉了手机里所有关于他的内容。
取消了聊天置顶。
他开始察觉,发来消息:【最近很忙?怎么都找不到你人了。】
我没有回复。
我能说什么呢?我连吃醋,都名不正言不顺。
5
大三那年,他和那个女孩在朋友圈正式公开了。
那张雨中的牵手图配文:【你好,我的晴天。】
底下是刷屏的祝福。
我在那片欢腾的评论区里,安静得像个从未存在过的影子。
我把那本曾承载了我所有幻想的小说完结了。
最后一章,我平静地写下我亲眼看见他牵起那个女孩的手的场景。
故事的结尾,我只打了四个字:“到此为止。”
我一个人去了我们常去的那家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