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月下旬,学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金秋诗会”。陈澈作为文学社长负责组织,林晚成为他的助手。

准备过程繁琐而忙碌:征集稿件、筛选作品、安排流程、布置场地...他们几乎每天放学后都在一起工作。

诗会前一天晚上,他们留在学校礼堂做最后的准备。挂完最后一条彩带,林晚累得直接坐在了舞台边缘。

“辛苦了。”陈澈递给她一瓶矿泉水,在她身边坐下。

空旷的礼堂只剩下他们两人,灯光暗下来,只有舞台中央的一束追光打在他们身上,像是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个光圈。

“给你看个东西。”陈澈突然说,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我新写的长诗,还没给任何人看过。”

林晚小心翼翼地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标题是《少年游》。

她一字一句地读着,被诗中描绘的那个渴望自由却又被现实束缚的少年深深打动。诗中有迷茫有挣扎,但更多的是不甘和勇气。

“写得真好...”她轻声说,眼睛有些湿润。

“其实,”陈澈的声音有些紧张,“这首诗的灵感来自你。”

林晚猛地抬头,对上他认真的目光。

“你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吗?你说喜欢海子的《面朝大海》,因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种最简单的愿望最打动你。”陈澈顿了顿,“那天之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首诗就是这样开始的。”

他们沉默地对视着,空气中有什么东西在悄然改变。追光灯下的尘埃像是金色的雪花,缓缓飘落在他们之间。

“林晚,我...”陈澈刚开口,礼堂的灯突然全部亮起。

“还有人吗?要锁门了!”保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那一刻被打断了。陈澈笑了笑,站起身朝林晚伸出手:“走吧,我送你回家。”

夜风微凉,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到林晚家楼下时,陈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塞给她。

“回去再看。”他说完,转身快步离开,耳根微微发红。

林晚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那张纸。上面是一首短诗,标题只有一个字:《晚》。

“你是一天中最后的光 是归鸟的翅膀划过天际 是图书馆闭馆前的最后一页 是所有未言之语的沉默 是我想要留住的 却终将逝去的 最美时刻”

诗的最下方,有一行小字:“明天诗会,我会朗诵这首。只想为你一个人。”

林晚把诗贴在胸口,感受到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窗外,一轮明月高悬,清辉洒满人间。

【三】

金秋诗会取得了空前成功。

陈澈朗诵《少年游》时,全场寂静无声,当他念出最后一句“此身非我有,何处觅归舟”时,掌声雷动。而当他额外加诵那首《晚》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台下的林晚。

诗会结束后,陈澈毫无悬念地被评为最佳诗人。当他从校长手中接过奖杯时,突然说:“我想特别感谢一个人,没有她,就没有这首诗。谢谢你,林晚。”

全场目光聚焦在林晚身上,有羡慕,有惊讶,也有不解。林晚脸红得发烫,心里却甜得像浸了蜜。

从此,林晚和陈澈的关系成了全校公开的秘密。他们一起编辑校刊,一起在图书馆看书,一起在放学后走过那条栽满梧桐的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