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闲来无事,瞎画的。”诸葛亮嘴上谦虚,心里却很开心——很少有人能看懂他舆图里的细节,黄月英是第一个。那天,两人从兵法聊到星象,从天气聊到民生,直到夕阳西下,黄月英才起身告辞。临走前,她指着书案上的一篇策论(是诸葛亮写的《论荆州之势》),说:“先生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此言甚是。但荆州四战之地,若想守住,需联合益州,形成掎角之势,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亮愣住了——这正是他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却没跟任何人说过。他看着黄月英的背影,忽然觉得,隆中的春天,好像比往年更热闹了。
从那以后,黄月英常来隆中。有时她会带着父亲收藏的兵书,和诸葛亮一起研读;有时她会帮诸葛亮整理图纸,把混乱的阵法图分门别类;有时两人会坐在五柳树下,诸葛亮弹琴,黄月英吹笛,琴声和笛声混着风声,飘得很远。
有一次,诸葛亮在山坡上观测星象,发现帝星黯淡,辅星摇摆,不由得叹了口气。黄月英走过来,递给她一件外衣:“先生是在担心汉室的未来?”诸葛亮点头:“如今董卓乱后,群雄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汉室危在旦夕。我虽有济世之心,却不知该托付给谁。”
黄月英坐在他身边,望着天上的星星:“先生不必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总有一天,会有明主找到先生,让先生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到那时,我会陪先生一起,辅佐他平定天下。”
诸葛亮转头看她,月光落在她的脸上,温柔又坚定。他忽然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月英,若真有那一天,我定不负你。”黄月英脸颊微红,却没有抽回手,只是点了点头。
建安六年,在崔州平、徐庶的撮合下,诸葛亮和黄月英在隆中结为夫妻。婚礼很简单,只有几个好友参加。黄月英穿着红色的布裙,头上盖着红盖头,手里握着诸葛亮给她的羽扇(他重新做了一把,扇面上绣着“琴瑟和鸣”四个字)。诸葛亮掀开盖头时,看到她眼里的笑意,忽然觉得,就算一辈子待在隆中,有她相伴,也足够了。
可他心里的济世之火,并没有熄灭。每天晚上,他还是会在油灯下研究兵法、绘制舆图,黄月英会坐在他身边,帮他磨墨、整理资料。有时诸葛亮会问她:“月英,若有一天我要离开隆中,去辅佐明主,你会怪我吗?”黄月英总是笑着摇头:“我嫁给你,就是因为知道你的抱负。你去哪,我就去哪。”
诸葛亮握着她的手,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等——等那个能让他倾尽一生的明主,等那个能让汉室重兴的机会。
第三章 三顾茅庐,卧龙出山
建安十二年,隆中的春天来得早。柳树刚抽芽,就有客人找上门来——是徐庶介绍的,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那天诸葛亮正在田里耕种,黄月英跑来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手里的锄头顿了一下,却没停下动作:“知道了。你去告诉他们,我不在家。”
黄月英愣了:“孔明,你不是一直在等明主吗?刘备是皇叔,声名在外,又有仁义之名,你为何不见他?”诸葛亮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我得看看,他是不是真的有诚意。若只是随口一问,就算不得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