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06 02:59:37

船行到半途,诸葛玄接到朝廷改任的消息,只能带着他们转道荆州,投奔刘表。从此,阳都县的竹雨、阿若的笑脸,都成了诸葛亮记忆里最柔软的片段,藏在他翻书的指缝里,藏在他观星的目光里。

第二章 隆中耕读,琴瑟和鸣

建安二年,诸葛亮十七岁。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隆中盖了间茅庐,一边耕种,一边读书。茅庐外有五棵柳树,是他亲手种的,人称“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是他敬仰的人,可他知道,自己做不到陶渊明那样彻底的归隐——他的书案上,除了《诗经》《论语》,更多的是《孙子兵法》《奇门遁甲》,还有他亲手绘制的天下舆图。

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会起床,去茅庐后的山坡上观测星象,记录星辰的位置变化;白天在田里耕种时,他会观察风向和土壤,算着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晚上则在油灯下读书,读到兴起时,会拿起旁边的羽扇(那是他用鹅毛做的,扇柄上刻着简单的八卦纹),在屋里踱来踱去,模拟兵法里的阵法。

邻居们都说,诸葛家的二公子是个“怪人”——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偏要研究些“旁门左道”;别人耕种是为了糊口,他却总在田里“发呆”。只有崔州平、徐庶这些好友知道,诸葛亮的“发呆”,是在思考天下大势。有一次,徐庶来隆中拜访,见诸葛亮在田里对着一片云看了半个时辰,便打趣道:“孔明,你莫不是想把那云摘下来当书读?”

诸葛亮笑着摇头,递给他一把锄头:“元直你看,那云形如偃月,又刮西风,不出三日必降大雨。咱们得趁今天把田埂加固,不然雨水会冲垮庄稼。”徐庶将信将疑,跟着他加固了田埂。三日后,果然下起大雨,邻人的田埂塌了,诸葛亮的田却完好无损。徐庶叹道:“孔明,你这本事,不去辅佐明主,可惜了。”

诸葛亮只是扇了扇羽扇,望着远处的汉江:“明主不是找来的,是等找来的。若遇不到能让我倾心辅佐的人,我就在隆中耕读一辈子,也挺好。”

他说这话时,没料到自己会遇到黄月英。

那是建安四年的春天,隆中漫山遍野的杜鹃开得正艳。诸葛亮去山脚下的书坊买新书,回来时遇到了大雨,便躲进了一间破庙里避雨。庙里已有一个女子,穿着素色布裙,正坐在门槛上翻书,手里也拿着一把羽扇,扇面上绣着复杂的阵法图。

“姑娘也懂阵法?”诸葛亮忍不住开口——那阵法图是《握奇经》里的“八阵图”,他研究了半年才参透其中的奥妙,没料到一个女子也会关注这个。

女子抬头,露出一张清秀的脸,眉眼间带着书卷气,却丝毫不显柔弱。她笑着点头:“略懂一二。看先生的羽扇,扇柄刻着八卦,想来也是同道中人?”

诸葛亮这才发现,女子的羽扇扇柄上,也刻着八卦,只是位置和他的略有不同。两人一聊起来,才知道女子叫黄月英,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兵法、奇门遁甲,这次是去隆中拜访一位隐士,没想到遇到了大雨。

雨停后,诸葛亮邀黄月英去茅庐做客。茅庐里很简单,除了床和书案,就是堆满的书和图纸。黄月英看到书案上的天下舆图,眼睛亮了:“先生这舆图,标注了各州的山川、河流、城池,甚至还有驻军数量,真是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