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英懂了。她回到茅庐,对刘备的随从说:“我家先生去山中采药了,不知何时回来,将军若有急事,可改日再来。”刘备听了,没有生气,只是笑着说:“无妨,我下次再来便是。”
过了几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冒着大雨又来隆中。那天诸葛亮和黄月英正在茅庐里对弈,听到敲门声,诸葛亮对黄月英说:“你去开门,就说我在忙,没时间见客。”黄月英走出去,见刘备浑身湿透,关羽、张飞站在他身后,脸色不太好看。刘备却依旧温和:“麻烦夫人转告先生,我就在茅庐外等,等先生忙完。”
黄月英把伞递给刘备:“将军,雨这么大,您还是先回去吧,等天晴了再来。”刘备摇头:“我求贤若渴,这点雨算不得什么。”说完,他真的站在茅庐外的柳树下,任凭雨水打湿衣服。
黄月英回到屋里,对诸葛亮说:“孔明,刘备是个有诚意的人,你看他站在雨里,连伞都不肯打。”诸葛亮看着棋盘,沉默了片刻:“再等等。”
那天刘备在雨里站了一个时辰,直到关羽、张飞实在忍不住,劝他回去,他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黄月英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孔明,你会不会太固执了?”诸葛亮放下棋子,望着窗外的雨:“月英,我要辅佐的,是能托付一生的主君。若他连这点耐心都没有,如何能成大事?”
又过了半个月,刘备第三次来隆中。这次他提前打听好了,知道诸葛亮在家,便带着礼物,恭敬地站在茅庐外。诸葛亮正在屋里和黄月英讨论《孙子兵法》,听到敲门声,诸葛亮终于起身:“走吧,去见他。”
黄月英笑了,帮他整理了一下衣领:“去吧。我在屋里给你煮茶,等你回来。”
诸葛亮走到茅庐外,见刘备穿着素色长衫,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恭敬的神色。两人进屋坐下,黄月英端来热茶,便退了出去,留下他们单独谈话。
“先生,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如今汉室倾颓,奸臣当道,备不自量力,想匡扶汉室,奈何智术短浅,屡遭失败。望先生不弃,出山辅佐备,共图大业。”刘备说完,起身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
诸葛亮看着他,忽然问:“将军以为,如今天下大势如何?”刘备愣了一下,随即诚恳地说:“备愚钝,只知乱世需仁义,却不知如何定天下。望先生指点。”
诸葛亮拿出书案上的天下舆图,指着上面的荆州和益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兵多将广,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凭借父兄之业,占据江东,已历三世,民心归附,可与之结盟,不可图也。将军若想匡扶汉室,需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为根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隆中对》。刘备听完,激动得站起来,再次对着诸葛亮一揖:“先生之言,如拨云见日!备虽不才,愿先生不弃,出山相助!”
诸葛亮看着刘备眼中的光芒,心里忽然有了决定。他想起了童年时阿若的话“孔明哥哥要当辅星吗”,想起了黄月英的“你去哪,我就去哪”,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抱负。他起身,对着刘备拱手:“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然感将军三顾之情,愿为将军效犬马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