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拆开的键盘与少年心事

1998年的夏天,南方小城的梧桐叶把阳光滤成碎金,落在单元楼三楼的窗台上。林野蹲在冰凉的水泥地上,面前摊着一台爸爸淘汰的486电脑,螺丝刀、电容、电线摆了满满一地,额头上的汗顺着下颌线滴在键盘缝隙里,他却浑然不觉——注意力全在手里那根断了的排线,正用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燎着线头,想接回主板上。

“小野!你又拆电脑!再拆我就把你这些‘破烂’全扔了!”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炒菜的油烟味。林野慌忙把排线往身后藏,却不小心碰倒了装螺丝的铁盒,叮叮当当的声响在楼道里回荡。

他吐了吐舌头,飞快地把螺丝捡回来,按大小分类摆好——这是他的习惯,不管拆什么,零件都要归位,就像解数学题要一步步写清步骤。这台486是爸爸单位淘汰的,开机要等三分钟,屏幕还总闪雪花,可林野把它当宝贝。前几天发现键盘失灵,他没找修电脑的,反而趁爸妈不在家,自己拆了键盘,发现是排线接触不良。

“爸,你看!我把键盘修好了!”傍晚爸爸下班回来,林野举着键盘跑过去,脸上沾着灰,眼睛却亮得像星星。爸爸接过键盘,试了试,回车键真的能用了,笑着揉了揉他的头:“行啊小野,比我当年强,我那时候连电脑开机都不会。”

那天晚上,林野用修好的电脑,在记事本里写了第一行“代码”——其实就是用if语句编的小对话程序,输入“你好”,屏幕就会跳出“林野的小电脑向你问好!”。他兴奋地拉着邻居家的妹妹来看,妹妹拍着手笑,林野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代码里,好像藏着另一个世界。

从那以后,林野成了“电脑迷”。放学路上捡别人扔的旧电脑杂志,周末泡在网吧(那时候网吧还叫“电脑房”)看别人玩编程软件,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了本《C语言入门》,翻得书页都卷了边。初中时,他用家里的拨号上网,在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叫“老K”的程序员,老K看他提问认真,偶尔会给他发些编程资料。有一次,林野花了三天三夜,编了个能自动整理错题的小程序,发给老师,老师在全班表扬了他,说“林野这孩子,脑子像装了台小电脑”。

高中时,林野参加了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赛前集训,他住在学校机房旁的临时宿舍,每天只睡四个小时,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喝矿泉水。有一次调试程序到凌晨三点,电脑突然蓝屏,他急得差点哭了——那是他熬了两夜写的代码。冷静下来后,他想起老K说的“备份比写代码重要”,幸好之前存在了U盘里。最终,他拿了省级一等奖,拿到证书那天,他第一个打电话给老K,老K在电话里笑:“我就说你行,以后肯定能搞出大东西。”

那时候的林野,还不知道“大东西”会是什么。他只知道,对着屏幕敲代码的时候,心里像有片星空在亮——那些0和1组成的字符,能搭建出任何他想得到的世界。

第二章 大学实验室里的星光与你

2016年,林野考上了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报到那天,他拖着行李箱直奔实验室,隔着玻璃看到里面摆着的脑机接口原型机,眼睛都直了。“同学,你也是来报实验室的?”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林野回头,见女生扎着高马尾,穿白色T恤,手里抱着一本《神经科学导论》,笑容像初秋的阳光,干净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