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她叫苏晓,是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也想加入脑机接口研究小组。两人一起提交了申请,一起等待面试,一起在实验室外的长椅上背专业知识。苏晓比林野懂神经科学,会给他讲大脑皮层的分区;林野则会给苏晓讲编程逻辑,教她用Python处理实验数据。面试那天,老师问他们“为什么想研究脑机接口”,林野说:“我想让意识能突破身体的限制,去更广阔的地方。”苏晓接着说:“我想让这个‘地方’能帮到更多人,比如不能说话的病人,能通过意识交流。”

他们都通过了面试,成了实验室的搭档。接下来的日子,两人几乎泡在实验室里。林野负责编写意识信号转化的算法,苏晓负责调试脑机接口的电极片,让它更贴合头皮,减少信号干扰。有一次,为了测试一个新算法,他们连续熬了两个通宵。凌晨四点,实验室里只有电脑的微光,苏晓趴在桌上打盹,林野看着她垂下来的发丝,悄悄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然后继续对着屏幕敲代码——屏幕上跳动的信号,像极了他此刻的心跳。

算法第一次成功转化意识信号那天,林野兴奋地抓着苏晓的手,把她拉到电脑前:“你看!我刚才想着‘苹果’,屏幕上就出现了苹果的3D模型!”苏晓看着屏幕,眼睛亮起来,忽然踮起脚,在林野脸颊上亲了一下:“林野,你太厉害了!”

林野愣了三秒,然后耳朵红到了脖子根。那天晚上,他们在校园里的湖边散步,月光洒在湖面上,苏晓说:“我小时候有个邻居爷爷,得了渐冻症,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只能用眼神交流。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有个东西,能知道他在想什么就好了。”林野握住她的手:“晓晓,我们一定能做出来。不只是让渐冻症病人交流,我还想做一个‘星穹’——一个能装下意识的元宇宙,在那里,所有人都能自由奔跑、学习,不管身体有没有缺陷。”

苏晓靠在他肩上:“我相信你。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陪你。”

大学四年级,林野和苏晓开始着手研发“星穹”的雏形。他们申请了专利,找老师和同学众筹资金,把实验室的角落改造成了“星穹测试间”。第一次尝试上传意识,林野戴上自己设计的脑机接口头环——头环是黑色的,上面嵌着十六个微电极,能捕捉大脑的神经信号。苏晓坐在旁边,握着他的手:“别紧张,有我在。”

林野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我在实验室,苏晓在我旁边,桌上有一杯热咖啡。”头环的指示灯从红变绿,电脑屏幕上慢慢构建出实验室的场景:灰色的实验台,桌上的咖啡冒着热气,苏晓的虚拟形象坐在旁边,笑着看着他。

“晓晓!我能看到你!”林野的声音带着颤抖。苏晓看着屏幕,眼泪掉了下来:“林野,我们做到了。”

那天,他们在“星穹”里待了一个小时。林野带着苏晓的虚拟形象,“走”出实验室,“逛”了整个校园——他们在虚拟的樱花树下散步,在虚拟的操场上跑步,林野甚至用意识“变出”了一架钢琴,弹了首苏晓最喜欢的《卡农》。苏晓靠在虚拟的钢琴旁,说:“林野,这里就像另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