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当林默的车队再次回到咸阳时,已是初冬。

驰道两旁的树木早已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寒风凛冽,卷起地上的残雪,拍打在车壁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但这股寒意,却无法冷却车队中那股火热而昂扬的气氛。

萧何与韩信,同乘一车。经过一路的朝夕相处和深入交流,二人早已引为知己,相见恨晚。

萧何惊叹于韩信那天马行空、鬼神莫测的军事构想和战略眼光,往往自己还在思考后勤如何保障,韩信已经跳到了战役结束后的治理层面。韩信则佩服萧何那缜密如蛛网、算无遗策的后勤规划能力,再宏大的战略,到了萧何那里,总能被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步骤,计算出需要消耗的钱粮民夫,精确到令人发指。

他们都意识到,对方,正是自己最需要的那种搭档。一个负责奇谋百出,开疆拓土;一个负责稳扎稳打,经营根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他们二人,对那位高坐于主车之上,深不可测的国师大人,更是敬畏到了极点。

仅仅是一次出巡,便能从乡野之间,发掘出他们这等自命不凡、却郁郁不得志的人才。这已经不是眼光毒辣可以形容的了,这简直就是神明般的手段!仿佛他早就知道他们在那里,早就知道他们身怀大才。

尤其是韩信,他对林默的感激和敬仰更是无以复加。不仅是知遇之恩,更是救命之恩(从精神上),赠书之恩,指引之恩。他心中早已下定决心,此生唯国师之命是从。

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咸阳城,没有先回国师府,而是直接沿着朱雀大街,直奔威严肃穆的咸阳宫。

林默早已派人提前快马通报,始皇帝嬴政,此刻正在章台宫正殿,等着他。一场小型的朝会似乎专门为此中断,文武百官,皆在殿内。

当林默带着萧何与韩信,踏入那座金碧辉煌、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核心的大殿时,立刻感受到了无数道目光聚焦而来。殿内灯火通明,百官分列两侧,气氛庄重而肃穆。

所有人的目光,都充满了好奇和审视,聚焦在了林默身后的那两个人身上。

一个,年纪稍长,气质儒雅,神情沉稳,目光内敛,一看便是精于庶务的文士。

另一个,较为年轻,身材高大挺拔,虽然衣着已经换新,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风霜之色,眼神锐利如鹰隼,顾盼之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锋芒暗藏的气度。

这两个人,就是国师大人不远千里,从东方寻回的所谓“相星”与“帅星”?

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三头六臂,不像是什么神仙人物。尤其是那个年轻人,虽然气质不凡,但未免太过年轻了些。

不少大臣,尤其是那些自视甚高、讲究出身资历的老臣,如隗状、王绾等人,眼中都闪过一丝不以为然甚至轻蔑。朝堂之上,岂是儿戏?随便从乡野找来两个人,就敢称“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唯有丞相李斯,站在百官之首,低垂着眼帘,心中却是一片凛然和警惕。他是深知林默手段和神奇的,绝不会无的放矢。能被国师亲自带回来,并冠以如此称号的人,绝不可能是凡俗之辈。这让他感到了莫名的压力。

御史大夫冯劫、廷尉姚贾等人,也多是持观望态度,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臣,林默,奉陛下之命,巡狩东方,幸不辱命,已为陛下寻回将星、相星、帅星!”林默走到殿中,对着高坐于帝座之上的嬴政,躬身一拜,声音清朗,回荡在大殿之中。

“哦?”嬴政的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他那双深邃如海、锐利如鹰隼的眼眸,缓缓转动,落在了萧何与韩信的身上。目光如同实质,带着审视和巨大的威压。

被这千古一帝的目光一扫,萧何与韩信顿时感到一股如山岳般的恐怖压力扑面而来,几乎让他们无法呼吸!仿佛整个人从里到外都被看透了!这就是帝王的威严!

二人心中骇然,连忙上前几步,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草民萧何(韩信),参见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平身。”嬴政的声音平淡而威严,听不出喜怒。他没有立刻相信林默的话,而是直接开口,要亲自考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他的目光,先落在了看起来更沉稳的萧何身上。

“萧何。国师举荐,言你有萧相之才,精于算计,通晓庶务。”嬴政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朕,今日便考你一考。”

“若朕欲发兵五十万,北击匈奴,远征漠北,为期一年。所需粮草、军械、民夫、辎重,当如何筹措?需耗时多久方能备齐?府库钱粮,当耗费几何?沿途转运,损耗几成?你,现在可能为朕算出来?”

哗!

这个问题一出,满朝文武都微微骚动起来,不少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陛下这哪里是考校,这简直就是故意刁难啊!

五十万大军的远征后勤!这其中涉及到的数据何其庞杂!粮秣、草料、甲胄、兵器、箭矢、车辆、药品、民夫征调、道路修缮、运输周期、损耗计算……千头万绪!

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立刻回答的问题!就算把整个治粟内史和少府衙门的官吏都叫来,不眠不休算上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拿出一个准确的概数!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萧何,等着看这个“相星”如何出丑。一些老臣甚至露出了看好戏的表情。

然而,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萧何却只是微微一愣,随即,他那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鱼儿入了水,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他甚至没有抬头,依旧保持着躬身姿态,大脑却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飞速运转,手指甚至在袖中下意识地掐算起来。多年的基层经验和对于数字的天赋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片刻之后,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开口了。

声音清晰,沉稳,流畅,不带一丝犹豫和磕绊,仿佛这些数据早已烂熟于心!

“回陛下。若发兵五十万,远征漠北,为期一年。依我大秦锐士之标准,士卒每日需口粮粟米三升,或 equivalent 的干粮,合计每日需粟米一千五百石,一年期则为五十四万七千五百石。战时为保持体力,需增配肉食、盐巴、酱菜等,此项耗费约……”

“战马方面,若配骑兵十万,则需战马十万匹,备用马匹两万匹。每匹马每日需精料五升,粗草十斤。十二万匹马每日需……”

“军械损耗,弓弩预计损耗率一成,约五万张;箭矢耗用巨大,按每卒每日耗箭五支计,每日需二百五十万支,然实战中未必如此之多,需考虑回收再利用,实际补充量预计……”

“民夫方面,若要保证五十万大军前线供给,需组织庞大的转运队伍。按千里运粮,法当二十而致一(注:古代运粮损耗极大,长途运输,路上人吃马嚼,能送到前线的可能只有二十分之一)。故需动员民夫恐需百万之众,分设粮台、驿站……”

“钱粮总耗费,若粗略估算,恐需耗用国库岁入之三成到四成,具体需根据路线、物价详细核算……”

“若立即开始筹备,调动全国资源,臣预计需三月时间,方可初步备齐首批物资,保证大军开拔和初期作战所需……”

一连串精准到令人发指的数据,从他口中流水般地报出,虽然不是绝对精确,但框架清晰,逻辑严密,考虑到了主要方面和损耗,甚至给出了筹备时间!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大臣,包括丞相李斯,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跪在地上的萧何,像是在看一个怪物!

这……这是人脑子能算出来的东西吗?!这才过了多久?心算?

这简直就是一台活的算筹!不,比算筹还快!

一些负责过后勤的老将,如王翦(若在场)、蒙毅等,更是心中骇然,因为他们知道,萧何报出的这些数据,虽然只是概数,但大方向完全正确,甚至考虑到了许多他们都没注意到的细节!

嬴政那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明显的动容之色。他虽然不知道具体数字是否完全准确,但只听这份条理、逻辑和对后勤事务的熟悉程度,就知道,此人,绝对是顶级的大才!是治理国家、统筹全局的相才!

“好。”嬴政缓缓点了点头,目光中的审视变成了欣赏。他没有评价,而是将目光转向了韩信。

“韩信。”

“草民在!”韩信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始皇。有了萧何珠玉在前,他心中的紧张反而平息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跃跃欲试的豪情。

“国师称你为‘帅星’,有兵仙之才,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嬴政的声音依旧平淡,但问题却更加刁钻,“朕且问你,南征百越,朕发大军五十万,由屠睢、赵佗等将领统率,虽最终取胜,却耗时五载,伤亡颇重,粮秣耗费无数。若换你为帅,当如何,能以最小之代价,最快之速度,平定百越之地?朕要听实话,而非空言。”

这个问题,同样极其棘手。

南征百越,是大秦统一后最艰难的战事之一。百越之地(今两广、福建、越南部分地区)山高林密,河道纵横,瘴气弥漫,部落林立。秦军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水土不服,补给困难,面对神出鬼没的越人袭击,损失惨重,足足打了五年多,才勉强平定,而且反抗一直未绝。

这是血淋淋的教训。陛下以此为例,显然是想看看这个“帅星”是否有真才实学,能否解决实际难题。

文武百官的目光再次聚焦韩信,想看看这个年轻人如何应对。不少人已经准备好看笑话了。

韩信抬起头,迎着嬴政的目光,眼神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闪躲,只有一种洞悉局势、睥睨天下的自信!

他朗声道:“回陛下!百越之役,艰难异常,非将帅不尽心,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

“其一,天时地利:百越之地,山林密布,瘴气丛生,毒虫肆虐。我北地将士,水土不服,疫病横行,未战先损者十之二三,此乃天时不利。地形复杂,我军大型军阵、战车无法展开,补给线漫长且易遭袭击,此乃地利不在。”

“其二,人和:其民多为山越、雒越等部族,散居山林,并无统一国度,亦无固定城池。击溃其一部,他部仍存;击溃其主力,他们便化整为零,遁入深山老林,难以清剿。且其民风彪悍,畏惧秦法而不愿归附,此乃人和不附。”

“故,欲平百越,不可效北征匈奴,强攻硬打,徒耗国力。当刚柔并济,以奇谋辅以王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他伸出三根手指,语气斩钉截铁。

“其一,以水师为辅,开灵渠,通水路!大军主力依旧陆路推进,但同时组建强大水军,沿珠江、西江等水系而下,运送兵员粮草,建立水上补给线,并沿江建立据点,水陆并进,压缩越人生存空间,断其各部族之间联系,使其无法互为援应!”

“其二,以夷制夷,分化瓦解!重金收买其部族首领,许以高官厚禄,赐予秦朝印信,令其治理本族。挑动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使其自相攻伐,我大秦只需提供少量支持,坐山观虎斗,待其两败俱伤,再出兵收拾残局,可事半功倍!”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攻心为上,长治久安!我大秦带去的,不应只有刀兵和徭役,更应有先进的农具、铁器、医药、丝绸、盐巴!教会越人耕种、纺织、治病之法,筑城定居。让百越之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归顺大秦,服从王化,能让他们过上远比以前安定、富足的生活!如此,则抵抗自消,民心渐附,何愁不平?!否则,即便今日平定,明日仍会复叛!”

“若行此策,信预估,快则两年,慢则三载,必可底定百越,使其真正成为大秦之疆土,永不再叛!”

一番话,有理有据,有战略,有战术,更有政治高度和长远眼光!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完全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打击范畴!

满朝的文武,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南征之苦的将领,听得是瞠目结舌,继而冷汗直流,最后是恍然大悟!

他们以前打仗,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排兵布阵,如何攻城略地,跟人家这一套组合拳相比,简直就是莽夫行为!难怪打得那么辛苦!

李斯眼中精光闪烁,不由得多看了韩信几眼,此子对人心、对政治的把握,也相当老辣!

“好!好!好!”

嬴政再也忍不住,猛地从帝座上站起,连说三个“好”字,脸上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狂喜和激动!韩信的这一番话,简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南征百越的困局,被这个年轻人剖析得清清楚楚,并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他大步走下台阶,亲自走到萧何与韩信面前,目光灼灼地打量着二人,仿佛在看两件稀世珍宝,然后亲手将二人扶了起来。

“哈哈哈!好!有你二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何愁我大秦霸业不成!何愁我仙秦伟业不成啊!”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林默,眼神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信任和感激,甚至还有一丝庆幸!庆幸自己当年力排众议,拜林默为国师!

“国师!你为我大秦,寻来此等国之栋梁!此乃不世之功!朕,当重重有赏!”

他回到帝座,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大殿,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传朕旨意!”

“萧何,精于算计,通晓庶务,洞悉民情,朕心甚悦!特封为国师府长史,秩比二千石,兼领治粟内史丞,协理天下钱粮户籍!赐爵关内侯,赏金千镒,帛五百匹!”

“韩信,深谙兵法,有帅仙之才,胸有韬略,目光长远!特封为国师府司马,秩比二千石,兼领郎中令丞,参赞宫廷卫戍与军机要务!赐爵关内侯,赏金千镒,帛五百匹!”

“至于国师……”嬴政看着林默,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而又充满信任的笑容,“金银财帛,官爵封赏,已不足以彰显国师之功。自今日起,朕许国师,开府建衙,自选属官!国师府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职,皆由国师自行任命,报朕备案即可!”

“凡国师府所推行之一切新政、一切计划,无需再经三公九卿审议,可直达天听,由朕亲自批复!各级官府,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国师府,将为我大秦,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与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并立,专司仙秦伟业之推进!”

轰!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天雷,再次炸响在所有大臣的脑海里!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开府建衙!自选属官!

政令绕过三公九卿,直达天听!

与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并立?!

这……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封赏了,这简直就是另立了一个权力中枢!一个凌驾于现有朝堂规则之上的,超级机构!一个由国师主导的“小朝廷”!

陛下的信任和恩宠,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所有人都用一种敬畏、羡慕、甚至带有一丝恐惧的目光,看向了那个站在殿中,神情依旧淡然的年轻人。

他们知道,从今天起,大秦的权力格局,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师林默的权势,将如日中天,真正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而林默,则在心中,听到了系统那美妙的提示音。

【叮!检测到萧何、韩信已正式为大秦效力,并获得始皇帝认可!气运已与大秦相连!】

【任务:三杰归秦,进度(2/3)!】

【恭喜宿主,获得两次抽奖机会!是否立即使用?】

‘暂时不用。’林默在心中默念,按下抽奖的冲动,当务之急是处理好眼前的事情。

他上前一步,对着嬴政躬身谢恩:“臣,谢陛下隆恩!必当竭尽全力,助陛下成就仙秦伟业!”

嬴政满意地大笑起来:“好!朕期待着!”

朝会在一片震惊和复杂的氛围中结束。萧何与韩信正式踏入大秦的权力中心,而林默的国师府,也开始了它真正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