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无念为宗即处于心念之中而无所挂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执着就是无念,从自己的心念中摆脱外在的现象,对万法不产生各种挂念。就是无念为宗。念是念的真如本性,真如是念的本体,念乃真如的运用。若真如本性起了念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执着于外景中的形象,形形色色,而能脱离烦恼的束缚,对外能认识世间外物的本相。

回返自己的本性,以智慧去观照,一切的存有,不论内心还是外在,都变的明境清彻,沐浴在本性的光辉里,领悟到3本恺就是解脱,既孩得到解脱,就是明白了空性的真理,而进住了呈明的境地,明白了空性的真理,而进入呈明的境地,就是无念。

无念行,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常尽自性,是六贼从六门老出,于六尘中不要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咪,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什么叫无念:见到一切,但不执着一切,无论在哪里,都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使的缘于眼,鼻,耳,舌身,意,六根的种种妄想,从眼鼻耳舌身意,六门中走出,乃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外境里,既不离弃,也不染着,来去自由自在,就是般若三昧的境界,钱获的大自在,大解脱,名为无念行。假如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就怎被刻意追求心理的心所束缚了,悟到无念的道理,就可以见到佛的各种境界,顿悟到无念的道理就是佛的境地了。

般若的内含就是见证诸法空相的道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即无相的境界。

无相为本体即出于形象之中而又能超越一切形象。保持本性清净就是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即认识自己的本性,时刻不为对象所束缚,前一个念,当下念,后一个念,每个念头都绵绵不绝,法身就离开了色身,心念时刻在活动,就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对相,任何一刻,如果为某一对象所附,那么每个时刻都被来缚住了。如果时刻不受任何对象的来缚,就无所拘束了,自由大自在了,这就是无住为本。

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说的是众生心性本空,诸佛妙理非观文字,“是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外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即既不着有,亦不着空的中道观,既是金刚般若,即是佛性。

人人都有佛性,所以金刚经中说佛菩萨不渡众生,只是众生自己渡自己,只要众生证悟佛性,人人都可自渡成佛,即心即佛,心就是佛。

三界一切唯心造,万法唯识,只有看破放下,破除了人心中的执着,证入无住,无念,无相的境界即能见到自己的本性。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时时见到自己的本性。六祖认为只要见证到这种清净自性,一念之间就可以顿然开悟。清净自性人人本有。

当见证到了自己清净本性,回归本性,那么生活中处处就是妙道,举手投足无非妙道。

顿悟法门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顿悟,顿悟之前是必须是有前提,必须要有基础与一定的相关理念。理入与行入,理事无碍了才能直接通达佛性。当然不同的众生都具有不同的根性,上根器之人已经千万佛所,千劫万劫的修行到这一世一来已是上根器,大根器之人,就如六祖惠能,不识一字却能解佛经,一听佛经心中大智慧就会涌显出来。止于下根器与中根器之人,其实不分什么根性根器,只要任何时候了悟自心本性,见自本性,知自心是佛即为大根器上根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