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蓝图碰壁
接下来的日子,林嘉译把自己埋进了那本厚厚的乡志和一大堆文件资料里。他同时也花了大量时间“溜达”。不再是坐在车里,而是用双脚去丈量云崖乡的土地。
他看见漫山遍野无人采摘而最终烂掉的野生猕猴桃,老乡惋惜地说:“运不出去哩,摘多了也是白费力气,拿到乡上卖,那点钱还不够功夫钱。”
他看见老乡家里养得膘肥体壮的土猪,出栏时却要请十几个壮劳力吭哧吭哧抬过山,成本高得吓人,猪贩子拼命压价。
他看见一个孩子发高烧,家人连夜用藤椅做担架,打着火把,深一脚浅一脚往乡卫生院抬,因为叫车进来再出去,费用承担不起,时间也耽误不起。
每一次看见,都像一根针,扎在他的心上。那条路,成了勒住云崖乡喉咙的绳索。
他不再空想电商旅游,而是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个点上——路。
白天走访,晚上他就趴在宿舍的书桌上,整理数据,绘制草图,查阅国家最新的扶贫政策和交通建设补助文件。灯光常常亮到后半夜。他眼睛里布满血丝,但精神却越来越亢奋。他感觉自己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一份《关于修建云崖乡至县道连接线“致富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逐渐成型。里面不仅有详尽的经济效益分析,更有一个个鲜活案例的相片和记录:烂掉的果子、抬猪的村民、生病的孩子……文字和数据背后,是沉甸甸的现实。
再次召开党委会时,林嘉译深吸一口气,将打印好的报告逐一发到每位班子成员面前。陈启明拿起报告,只是粗略翻了翻前几页,眉头就微微皱了起来。
“陈书记,各位领导,”林嘉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有力,“经过这段时间的调研,我认为,制约我们云崖乡发展的唯一核心问题,就是交通!修通这条连接县道的二级公路,是打破困局、盘活全局的关键!报告里详细分析了修通后对农产品外销、生态旅游开发、民生改善的巨大效益,也初步估算了造价和资金来源,我们可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贫项目资金……”
他侃侃而谈,准备充分,数据翔实,情感真挚。他注意到有几个副职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然而,陈启明放下了报告,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手指习惯性地在桌面上敲了敲,打断了他:“小林同志的工作很细致,想法也很好。但是,”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林嘉译脸上,“修路,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你想过没有,这修路的钱,从哪来?报告里说争取上级资金,能争取到多少?剩下的巨大缺口,乡财政拿得出来吗?难道要让老百姓集资?”
“第二,”他伸出第二根手指,语气加重,“路线规划你看过吗?要穿过李家坳!十五年前,就是因为修水渠征地,李家和王家打得头破血流,结下了死仇!到现在两家人见面都不说话。你现在要去动他们的地,是不是嫌乡里太安稳了?”
“第三!”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就算钱解决了,地征了,工程搞到一半,万一出点什么事,比如安全事故,比如资金链断了,成了烂尾工程!老百姓指着鼻子骂娘,这个责任,谁来负?你吗?!还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