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织罗网
借着太子的势,李云睿如同悄然织网的蜘蛛,开始不动声色地布局。他年纪小,又是太子“宠爱”的弟弟,旁人对他防备心不重,许多话当着他的面也不避讳。
某个仗着资历老、对太子阳奉阴违的老宦官,很快因“贪墨东宫用度”被查办,证据确凿,哭嚎着被拖了下去。没人知道,那些证据是李云睿“偶然”发现并“无意间”透露给太子心腹侍卫的。
某个暗中投靠魏王李泰的东宫属官,莫名卷入了“酒后失言,非议储君”的风波,很快被清出东宫,贬谪外地。那场酒宴,李云睿“恰好”也在隔壁。
几个颇有才名但家境贫寒、在长安苦苦挣扎、尚未被各方势力笼络的年轻士子,“偶然”得到了太子的赏识和接济,对太子感恩戴德,迅速成为东宫的新鲜血液和死忠。引荐他们的,是李云睿“无意”间在太子面前提起的“听说有几个读书人很有风骨”。
他做得极其隐蔽,所有的功劳和决策点,最终都落在太子李承乾头上。李承乾只觉得政事愈发顺遂,身边得用的人越来越多,对自己忠心耿耿,却不知是他眼中那个单纯需要保护的弟弟,在暗处为他扫清了无数障碍,悄然聚拢着力量。
李云睿自己,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一切知识。太子的书房对他开放,经史子集、兵法政略,他过目不忘,理解力惊人。他甚至在太子习武时在一旁默默观察,私下里偷偷练习,这具身体虽然底子弱,但胜在年纪小,可塑性强,几年下来,竟也练就了一副看似单薄实则柔韧有力的体魄,以及一手不错的剑术——当然是太子“赏赐”的名师“顺便”教导的。
岁月在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流逝。昔日瘦弱乞怜的幼童,已长成了一位身姿挺拔、面容清俊的少年郎。他依旧温和低调,嘴角常噙着若有若无的浅淡笑意,是东宫最忠诚可靠的弟弟、最沉默寡言的谋士、最锋利却隐于鞘中的利刃。
太子的地位愈发稳固,贤名远播,朝野皆赞陛下有子如此,大唐后继有人。眼看离那个位置,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贞观十六年,秋高气爽,正是狩猎的好时节。皇家围场旌旗招展,骏马嘶鸣。
第四章 天崩地裂
李云睿正与太子麾下几名心腹官员在帐中商议一项旨在减轻关中赋税、收拢民心的仁政细则,这项政策是他精心构思,由太子提出,已得陛下首肯,推行在即。
帐内气氛融洽,几名官员对这位年纪轻轻却见解独到、始终默默支持太子的“云睿公子”颇为敬重。
突然,帐帘被猛地掀开!
东宫侍卫统领浑身是血,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色惨白如纸,声音抖得不成调,充满了巨大的惊恐和绝望:“殿下!殿下……不好了!太子、太子殿下他……坠马了!”
“哐当——”
李云睿手中把玩的一支玉笔跌落在地,摔得粉碎。他猛地站起身,动作快得带倒了身后的胡凳,眼前竟黑了一瞬,一股冰冷的寒意从脚底瞬间窜至头顶。
“你说什么?!”他一把抓住侍卫统领的衣襟,声音是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嘶哑尖锐,“皇兄怎么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