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院的消毒水气味总是让我想起五年前母亲离世的那天。我攥紧手中的化验单,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走廊尽头的重症监护室里,躺着一个与我素未谋面的七岁女孩。
“苏小姐,配型结果出来了,您与患者的匹配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医生推了推眼镜,“这很难得,通常非亲属间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相当不错了。”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雨珠顺着玻璃窗滑落,像极了眼泪。我望着病房方向,轻轻点头:“我捐。”
三天前,我还是个与这对父女毫无交集的陌生人。直到在大学同学群里看到那封紧急求助信——陈默的女儿患上急性白血病,急需骨髓移植。照片上的小姑娘脸色苍白,却依然对着镜头甜甜地笑着,那双大眼睛让我瞬间想起了童年时的自己。
我与陈默曾是大学同学,但并不熟悉。只记得他是个沉默寡言的男生,总是独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毕业后更是再无联系。没想到再次得知他的消息,竟是在这样的情形下。
“您确定吗?捐献过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医生谨慎地提醒道。
“我确定。”我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
给女孩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这不需要犹豫。虽然我只是个普通的图书编辑,月薪刚够在这座城市生活,但健康是我唯一能慷慨赠予的财富。
捐献前的准备工作繁琐而漫长。每天需要注射动员剂,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我总是咬紧牙关。护士说这些针剂会带来类似重感冒的症状,果然,当晚我就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得无法入眠。
但我从没想过放弃。每当难受得厉害时,我就会打开手机,看看那个叫陈晓雨的小姑娘的照片。她戴着大大的口罩,唯独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充满着对世界的渴望。
采集日前一天,我终于在医院见到了陈默。
他比大学时沧桑了许多,眼角爬上了细纹,鬓角甚至有了几缕白发。唯有那双眼睛,依然如记忆中那般深邃。
“谢谢你,苏晴。”他声音沙哑,双手不安地搓动着,“晓雨是我的一切...如果没有她,我真不知道...”
“别这么说,”我轻声安慰,“晓雨会好起来的。”
他抬头看我,眼中满是血丝:“这些年,我一个人把她带大。她妈妈在她两岁时就离开了我们...”他的声音哽咽了。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最深沉的脆弱与无助。
采集室里的仪器发出规律的嗡鸣声。两根针管分别插入我的左右手臂,血液从一侧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干细胞后,再从另一侧输回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我不能动弹,手臂酸麻得失去知觉。
当最后一点干细胞被收集到血袋中时,我长长舒了一口气。护士微笑着对我说:“这些细胞很快就会输送到小女孩体内,给她重生的希望。”
我被推回病房休息,浑身虚弱得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但想到晓雨即将获得新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就在这时,病房门被猛地推开。
陈默站在门口,脸色铁青。他大步走到我床前,眼中燃烧着我从未见过的怒火。
“你到底对晓雨做了什么?”他几乎是在咆哮,“她疼得一直在哭!说是你弄疼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