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字写成,满纸生辉。

虞世南轻轻放下笔,退后一步,恭敬道:“老臣僭越了。”

李世民没有立即回应。他的目光紧紧锁在纸上那个完整的“戬”字上,左边的“晋”与右边的“戈”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特别是那个“戈”字,既有兵器的锐利,又有笔墨的韵味,仿佛这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件精心打造的兵器。

“为何...”李世民开口,声音有些沙哑,“为何虞卿笔下之戈,有沙场之气,而无杀戮之戾?”

虞世南微微躬身:“回陛下,老臣虽未亲临战阵,但少时曾见前朝乱世,百姓流离,白骨露野。后习书法,每写戈字,便想起那些本该保护百姓的兵器,却成了夺人性命的凶器。故笔下之戈,锐而不戾,刚而不暴。”

李世民默然良久,手指无意识地轻敲案几。

他终于明白自己缺少的是什么——不是技巧,不是练习,而是一种心境。他笔下的“戈”是帝王之戈,是权力之戈,却少了那份对兵器本质的理解,对生死边缘的敬畏。

“虞卿可否每日入宫,指点朕习字?”李世民突然问道。

虞世南略显惊讶,随即恭敬回答:“陛下有命,老臣岂敢不从。只是老臣年事已高,恐难当日日侍奉...”

“不必日日来。”李世民打断他,“三日一次即可。朕会勤加练习,不负虞卿指点。”

窗外,又开始飘起细雪,长安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白色之中。但东暖阁内,君臣二人的对话却让这个寒冷的早晨有了不一样的温度。

虞世南告退后,李世民独自站在案前,久久凝视纸上那个由两人共同完成的“戬”字。

他提起笔,再次铺开一张宣纸。

这一次,他的手腕更加稳定,目光更加专注。笔尖落下时,他不再只想着一笔一划的写法,而是想着那些曾经握在手中的长戈,那些在阳光下闪烁的锋刃,那些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

“戈”字写成,虽仍不及虞世南的功力,却已有了几分沙场气息。

李世民轻轻吁出一口气,窗外的雪光映在他眼中,闪烁不定。

第三章 谏臣慧眼

三日后,魏征的官署里炭火微弱。

谏议大夫的办公处在皇城东南隅,房间狭小而朴素,与他在朝中的声望形成鲜明对比。此刻,他正捧着一幅字看了足足一刻钟,花白的眉毛几乎要拧成结。

李世民坐在他对面,罕见地显露出几分不安。这位平日威严的帝王,此刻像极了一个交作业后等待老师点评的学生。

“像,还是不像?”李世民忍不住追问,指甲不自觉地掐进掌心。

魏征的手指突然停在“戈”字的钩挑处:“这一笔...”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的目光变得复杂,似乎在权衡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朕恕你无罪。”皇帝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魏征深吸一口气,抬起布满皱纹的眼睑:“这一笔如断金切玉,非三十年沙场、三十年墨池不能为。”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纸面,“其余笔画虽工整,却像是没开刃的新刀。”

暖阁的炭盆突然爆出个火星,在寂静中格外响亮。

李世民低头看着自己虎口处新磨出的茧子,忽然想起武德四年那个雪夜。当时他率玄甲军奇袭窦建德,掌心长戈被冻得粘住皮肉,却仍要握得更紧。如今四海升平,反倒被笔墨间的“戈戟”难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