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愣,笑问:“如何会动?”
李承乾指着那个“戈”字:“像真的戈一样,感觉会从纸上跳出来打架!”
童言无忌,却让李世民心中一震。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字的动感,而失去了书法应有的静气。
那天他没有再继续练字,而是命人备马,去了城南的军营。
在校场上,他看着士兵操练,戈矛在阳光下闪烁,动作整齐划一,充满力量之美。但最打动他的,不是挥舞兵器的瞬间,而是士兵们收戈立正的姿态——动静之间的转换,那种蓄势待发的平衡感。
回宫后,他再次提笔写“戈”,这一次,他不再只想着戈的锋利,而是想着戈的稳重;不再只想着出击的迅猛,而是想着防守的坚韧。
笔下的字渐渐有了新的气象。
当虞世南再次入宫时,看到皇帝新写的字,不禁赞叹:“陛下已青出于蓝了。”
李世民却道:“还差得远。不过朕终于明白,写字如用兵,攻守兼备才是上策。”
虞世南点头称是,心中却暗自惊讶于皇帝的悟性。很少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掌握技巧,更能领悟精髓。
黄昏时分,虞世南告退出宫。李世民独自站在窗前,看着夕阳下的长安城。
他的手中握着一支笔,笔杆已经被磨得光滑如玉。这支笔陪他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和深夜,记录着他从武将到帝王的蜕变,也见证着他从只会执戈到能够写戈的历程。
第五章 曲江试刃
贞观七年上巳节,曲江池畔的宴会上群臣毕至。
春日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沿岸柳絮纷飞如雪。皇室贵胄、文武百官依品阶而坐,歌舞伎在中央的舞台上翩跹起舞,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李世民坐在主位上,面带微笑地看着眼前的景象。登基七年来,大唐日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宴会正是彰显国泰民安的好时机。
酒过三巡,按照惯例,该是君臣吟诗作赋的环节。今天的话题是“春与兵”,一个看似矛盾却又意味深长的题目。
众臣陆续呈上诗作,有的歌颂春天的美好,有的缅怀战争的残酷,有的则探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李世民一一品评,时而点头赞许,时而提出建议。
轮到虞世南时,老臣献上的不是诗,而是一幅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戬”字,左边的“晋”圆融如玉,右边的“戈”刚劲如铁,二者相得益彰,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