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藩王叛乱,萧彻崭露
新帝登基大典定在章和二十七年腊月二十,距离章和帝驾崩不过十日。赵灵枢以长公主之尊临朝听政,坐在紫宸殿东侧的珠帘之后,与新帝赵珩一同接受百官朝拜。案几上摆放着两份奏折,一份是三王联名请求暂缓登基的奏疏,另一份是暗卫呈上的三王私兵调动清单 —— 她昨夜已将这些信息熟记于心,早已想好应对之策。
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凝重。章和帝在位时,为巩固皇权,削夺了藩王的兵权,引起诸多藩王不满。如今章和帝驾崩,新帝年幼,几位手握兵权的藩王便开始蠢蠢欲动。
“启禀陛下、长公主殿下,” 户部尚书周大人出列奏道,“近日蜀王、楚王、燕王三王联名上奏,称国丧期间不宜举行登基大典,请求暂缓典礼,待国丧期满再议。” 他双手捧上奏疏,眼神却偷偷瞟向谢景行 —— 周大人是谢家门生,此举显然是受谢景行授意。
赵灵枢坐在珠帘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声音透过珠帘传出,清冷中带着威严:“三王可有说何时国丧期满?”
周大人躬身道:“三王称,应遵古制,守丧三年,待三年期满,再行登基之事。”
“荒谬!” 兵部尚书李大人当即反驳,“新帝登基乃是国之大事,若拖延三年,天下人心浮动,恐生变故。三王此举,分明是别有用心!” 李大人是章和帝的心腹,向来支持赵灵枢,他话音刚落,几位寒门出身的大臣立刻附和 —— 这是赵灵枢昨夜特意安排的,让他们在朝堂上先声夺人,占据舆论优势。
可另一边,几位与藩王交好的大臣却纷纷为三王辩解,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谢景行站在百官之首,始终沉默不语,直到争论声渐歇,才缓缓出列:“启禀长公主殿下,臣以为,三王所言虽有不妥,但若强行举行大典,恐激化矛盾。不如先派使者前往三王封地,安抚其心,再择吉日举行大典,方为稳妥。”—— 他提议派使者,实则是想让自己的门生担任使者,趁机与三王联络,掌控谈判主动权。
赵灵枢心中冷笑,面上却不显露:“谢相所言,似有道理。但不知谢相心中,可有合适的使者人选?” 她故意将问题抛回给谢景行,逼他暴露自己的人脉。
谢景行刚要开口举荐,珠帘后忽然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谢相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萧彻身着禁军铠甲,站在殿门一侧。他是禁军统领,按例可在朝会时守护殿门,此时开口,倒是出人意料。—— 赵灵枢昨夜已密召萧彻,告知他三王私兵调动的消息,让他在朝堂上反驳谢景行,既是展现他的立场,也是敲打谢景行。
谢景行看向萧彻,眼中闪过一丝不悦:“萧统领乃武将,朝堂议事,何必多言?”
萧彻上前一步,躬身道:“末将虽为武将,却也知‘国本不可动摇’。三王此举,名为守制,实为叛乱之兆!” 他从怀中取出一份清单,双手呈上,“末将昨夜接到暗报,蜀王已调动三万私兵至边境,楚王囤积粮草于江南,燕王则暗中联络北疆部落 —— 此等异动,岂是‘安抚’便能解决?”—— 这份清单是赵灵枢昨夜交给萧彻的,故意让他以 “暗报” 名义呈上,既隐藏了暗卫的存在,又增加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