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办法证明是施工造成的吗?”阿泉问。
小林苦笑:“难。除非有长期的水质数据对比。”
老陈忽然眼睛一亮:“有!茶铺里就有!”
大家不解地看着他。老陈解释道:“几十年来的茶客们,不就是最好的见证吗?他们的舌头记录下了泉水味道的变化!”
于是镇上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品水会”。老茶客们轮流品尝不同时期的泉水泡的茶,详细描述味道的变化。李老先生甚至拿出了自己的品茶笔记,上面记录着几十年来每天喝茶的感受。
数据收集好后,阿泉和小林做了详细分析,形成了一份报告。同时镇上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发声,引起媒体关注。
一周后,矿泉水厂的项目经理再次来到镇上,这次态度缓和了许多。
“我们没想到这口泉对你们这么重要。”经理承认,“公司研究了你们的报告,决定调整方案,不在主泉眼附近施工,并且投资保护整个水源区。”
三个月后,九龙泉恢复了往日的甘甜。
除夕夜,老陈把阿泉叫到跟前:“我老了,茶铺该交给你了。不过接手前,你得学会一件事——品水。”
阿泉笑道:“爸,我挑了这么多年水,还不会品水吗?”
老陈摇头:“品水不只是用舌头,还得用心。”
他带着阿泉再次来到九龙泉。夜空中有细雪飘落,泉水在月光下蒸腾着热气,宛如九条龙在呼吸。
老陈舀起一捧水:“尝尝。”
阿泉喝下泉水,冰凉甘甜如初。
“你尝到了什么?”老陈问。
“水的味道啊。”
“再仔细品品。”
阿泉闭上眼,忽然明白了父亲的意思。他尝到了雪落山巅的清新,岩石深处的沉淀,草木根系的生机,岁月流转的厚重,还有镇上几代人与这口泉相依为命的情感。
“我尝到了,”阿泉睁开眼,“是时间的味道。”
老陈点点头,拍拍儿子的肩膀:“这九龙泉的风情,就交给你来守了。”
泉水中,明月倒影轻轻晃动,仿佛点头认可了这个延续百年的承诺。
阿泉正式接手“泉记茶铺”的那天,老陈将一本泛黄的账本递到他手中。翻开来看,里面并非全是账目,更多的是历代店主关于九龙泉的记载。
“同治三年春,泉味忽变,寻之乃一死狐堕入,取之即复。”
“民国廿二年大旱,泉涌反增,救民无数。”
“一九七六年,有提议填泉建厂,全镇老幼护之,得存。”
每一段记录后面,都有几行小字,记着当时泡茶的味道特点。阿泉这才明白,这本看似普通的账本,实则是九龙泉的“生命档案”。
开春后,镇上传来消息:矿泉水厂虽然调整了方案,但还是在较远处开始了建设。不少年轻人被招去工地干活,日薪比种茶挑水高得多。
阿泉儿时的玩伴大牛也去了。两人在镇口相遇,大牛穿着崭新的工装,劝阿泉:“别守着那茶铺了,一天能挣几个钱?厂里正招人,一起去吧?”
阿泉摇摇头:“茶铺虽小,是祖业。”
大牛笑道:“现在谁还喝苦茶?年轻人都喝可乐奶茶了!”
这话刺痛了阿泉。回茶铺的路上,他特意观察:镇上的年轻人确实少了,几个老街坊坐在门口闲聊,说的都是谁家孩子又去城里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