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砚回到审讯室时,李中介还在哭着辩解,反复强调自己只是 “处理了尸体”。张砚看着他,忽然问:“你把尸体分装进三个袋子,为什么每个袋子里都要垫一张《城市晚报》?”
李中介愣了一下,眼神闪烁:“我…… 我当时顺手拿的,为了血液不会从塑料袋渗出。家里就只有这种报纸……”
张砚把监控截图推到李中介面前,“你特意买报纸垫尸袋,是怕留下什么痕迹,还是有人让你这么做?”
李中介的脸瞬间变得更白,“我只在这份报上打广告,所以只买这份报纸……”随后嘴唇又动了动,却再没说出一句话。
当天下午的会议室里,气氛比前两次更压抑。
李中介虽然承认了分尸抛尸,但关于“谁是真凶”、“是否有人指使” 的问题,他要么沉默,要么反复说 “不知道”。技术科查了他的通话记录,最近一周除了租客和房东,就只有几个客户电话,没有可疑联系人。
“会不会是真凶故意引导李中介分尸?” 小白看着桌上的证物袋,“用他的中介广告报纸包尸体,就是想把警方的注意力全引到李中介身上,自己藏起来?”
老陈点头:“很有可能。前两案凶手都在刻意清理痕迹,第三案却突然让尸体被发现,还留下这么明显的中介线索——这更像是个陷阱,故意让李中介当替罪羊。”
张砚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三份死者的资料上:做过医疗器械生意的男人、化工厂打工的装修工、设计公司的会计——三个人看似毫无关联,却都通过李中介租房,都死于福尔马林注射,还都和《十二日谋杀案》的剧情对应。
他拿起手机,点开《十二日谋杀案》的最新章节——第九章的标题是“分尸的伪装,凶手的烟雾弹”。小说里写着:“凶手让第三方处理尸体,用明显的线索嫁祸他人,自己则躲在暗处,看着警方在迷雾里打转……”
屏幕的光映在张砚脸上,他忽然觉得,这起连环凶案就像一本被人提前写好的小说,警方每一步的调查,都在跟着凶手的剧本走。而李中介的自首,不过是剧本里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凶手,还藏在更深的暗影里,等着下一个“剧情节点”的到来。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会议室的灯亮着,却照不亮这起案件里越来越多的疑点。李中介到底在隐瞒什么?真凶是谁?为什么要按照小说剧情杀人?无数个问题缠绕在一起,让这起案件的侦破陷入了僵局。
第四章 滴水不漏的小说作者
会议室的吊灯亮了一整夜,三份死者资料摊在桌上,被张砚的指尖反复摩挲出褶皱。窗外天刚亮时,他终于把目光从资料上移开,看向技术科的方向:“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尽快找到《十二日谋杀案》的作者。”
前两起凶案的福尔马林剂量、第三案的分尸嫁祸,每一个细节都和小说精准对应,甚至连警方的调查方向,都像被小说提前预判——这种对案件的掌控力,绝不可能是普通读者能拥有的。
技术科的人熬了一个通宵,终于从小说发布平台的后台日志里,找到了隐藏的 IP 轨迹:最初的章节发布于邻市的一家咖啡馆,后续更新则分散在不同的公共WiFi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