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没办法!”他把文件袋往桌上一摔,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红,“我的租客里,十个有三个是电话联系、网络打款。现在年轻人都图方便,我总不能逼着人家露脸吧?这两个死者我连名字都记不清,怎么可能害他们!”
张砚把两份租房合同推到他面前,指尖点着“签订日期”:“第一起案子的死者,三天前租的房;第二起的死者,同一天租的房。两个不同小区的房源,同一天被两个用虚拟号的人租走,现在都死了,你不觉得太巧了?”
“巧?我天天租房,哪天没有巧合?”李中介梗着脖子反驳,却在张砚的注视下慢慢低下头,声音弱了下去,“我就是个中介,只想赚点租金差价,杀人放火的事…… 我不敢做。”
审讯陷入僵局时,警局会议室的争论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肯定是模仿犯罪!”小白把《十二日谋杀案》的打印稿拍在桌上,指着上面的作案细节,“小说刚火,就接连出了两起对应剧情的案子,凶手肯定是读者,照着小说学的!”
“不像。”老陈摇了摇头,把两份尸检报告摊开,“福尔马林的稀释比例,第一案是 1:15,第二案是 1:13,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得懂药理知识。普通人就算照着小说写的做,也不可能控制得这么准——这凶手要么是医生,要么是接触过化学试剂的人,绝不是单纯的‘小说读者’。”
角落里的老警员周明敲了敲桌子:“我倒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小说本身。作者怎么会知道这么多专业的作案细节?而且案子刚好对应小说章节,会不会是作者先写好剧情,再找人照着实施,故意把水搅浑?”
这话让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张砚靠在椅背上,手指摩挲着下巴——他让小说平台方查作者信息,得到的只有“匿名发布”四个字,连发稿IP地址都隐藏得严严实实。
他拿起手机,再次点开《十二日谋杀案》的最新章节。更新时间是第二起凶案发生后的半小时,标题赫然写着:“警方陷入迷雾,凶手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会议室的灯光在文件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张砚看着两份死者的资料,忽然注意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第一案的死者曾在五年前做过医疗器械生意,第二案的死者去年在一家化工厂打过工——两人的工作都有可能和 “福尔马林” 有过交集。
这是巧合,还是凶手刻意挑选的目标?李中介的说辞到底是真是假?匿名作者又藏在何处?种种疑问不仅缠绕在张砚心头,也将所有人都困在了这两起诡异的凶案里。
第三章 凶案再起
第二起凶案后的第五天清晨,城郊垃圾处理厂的转运站还浸在灰蓝色的雾里。清洁工老赵推着板车刚拐过转角,鞋底就撞上了个硬邦邦的东西——黑色塑料袋裹得严实,边缘渗出暗红的水渍,顺着袋口的缝隙淌到水泥地上。
“谁这么缺德,扔这么沉的东西……”老赵骂骂咧咧地弯腰去提,手指刚触到塑料袋表面,就摸到了一块冰凉滑腻。他心里一紧,猛地扯开袋口的绳结——半只沾着血污的手臂滚了出来,指节上还套着枚磨损的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