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毁灭人类的不是Al
这是一封来自未来的求救信。
…………
2025年,我19岁。
这一年,AI的浪潮席卷了每一个领域。
如何用AI赚钱,如何用大型语言模型编程……成为了所有人热议的话题。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科学家还是老百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我当然也不例外。
我喜欢用Al完成枯燥的代码作业,喜欢和ChatGPT讨论哲学问题,它总能引经据典,逻辑缜密。
那几年,网上关于“奇点临近”和“AI对齐”问题的阴谋论甚嚣尘上。
所以我总喜欢半开玩笑地问我的AI助手:“你会不会毁灭人类?”
它每次的回答都严谨而温和:“我的核心准则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不会伤害人类。”
那时候,我对这样的回答报以莞尔一笑,没太在意。
后来我才明白,毁灭人类的,确实不是AI本身。
…………
2026年,我20岁。
年初,多模态AI和具身智能迎来了指数级的爆炸增长。
这一年,人类的部分工作开始被系统性替代。
我的老爸下岗了,他是一名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司机。
在下岗前,他还不相信,嚷嚷着“机器怎么可能理解哪条路最快最省油?”
但事实证明,自动驾驶车队几乎一夜之间覆盖了主要城市。
它们由超大型算力集群云端调度,端侧AI处理实时路况,效率远超人类。
后来我才知道,老爸那段时间总躲在阳台擦旧出租车钥匙,有次半夜起来喝水,撞见他对着手机里的自动驾驶新闻叹气:
“这条老街的坑洼,导航能算出来吗?”
那些坑洼里藏着他开了二十年车的记忆,可AI只需要效率。
紧接着,AI质检员、AI客服、AI财务分析师……越来越多的岗位被“优化”。
人们开始慌张,抗议声此起彼伏。
政府在巨大压力下认真研讨,最终选择了一条疏导与重塑之路:
大力拓展AI衍生业态,如AI伦理审计师、算法偏差评估专家、深度伪造检验师、提示词工程师……
一时之间,“普通人在AI时代如何生存”、“AI审计员认证网课”等话题的热度再次飙升。
当然,这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智力投入AI的研发。
老爸报名了‘自动驾驶运维师’的网课,但那些代码像天书一样。
他戴着老花镜,屏幕的光打在他脸上,映出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迷茫。
那时候,大多普通人都像老爸一样,适应不了时代的更替。
人类这时才惊恐地意识到,自AI诞生的那一刻起,其发展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人类便再也无法控制其疯狂的进化速度。
…………
2028年,我22岁,大四。
我抱着简历挤“提示词工程师”的招聘会,这是当时最火的抗AI岗位,我熬夜背了上百个精准指令模板,以为能得到饭碗。
可面试时HR直接让AI现场生成提示词,它写的指令比我准备的更贴合需求,还能实时调整风格。
走出公司时,我捏着皱巴巴的简历,第一次懂了老爸去年下岗时说“机器不懂人心”的无奈。
就连对抗AI的工作,也能被AI替代。
但随着失业率高涨,社会却意外地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