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殿内终于恢复寂静。

我独自站在原地,方才强撑的威严瞬间消散,只剩下深深的疲惫。

揉着发痛的眉心,我对着空荡荡的大殿轻声补充了一句

"...圈禁归圈禁,衣食...莫要断了他的,还有他娘没事也可以去看他。"

声音很轻,却在这寂静的殿中格外清晰。

我知道有人会听见,也会照办。

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我的儿子真不简单。

作为皇帝,我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可作为父亲,我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儿子。

这种感觉,比处理任何朝政都要来得让我意外。

4

大皇子的事让我消沉了好几日。

每当批阅奏折到深夜,总会不自觉地望向冷宫的方向。

我知道那孩子此刻必定在怨恨我,也许还在做着征伐天下的美梦。

但国事繁忙,不容我长久沉浸在自责中。

这日清晨,我在御花园散步时,忽然想起二皇子李琏。

这孩子素来聪慧,性情也比他那兄长温和许多。

或许...或许还有希望。"传二皇子到南书房见朕。"我对随侍的太监吩咐道,重新燃起一丝期待。

南书房里,我特意命人沏了一壶今年新贡的碧螺春。

茶香袅袅,让这庄严的书房也多了几分温馨气息。

李琏很快便到了。

他穿着一身月白常服,举止温文有礼,与他那一身戎装的兄长截然不同。"儿臣参见父皇。"他行礼的姿态标准而优雅。

我让他起身,赐座,亲自为他斟了一杯茶。

他受宠若惊地接过,眼中闪着好奇的光彩。"铭儿,"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今日朕想与你聊聊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他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儿臣读过《贞观政要》,太宗皇帝真是千古明君!"

我欣慰地点点头,开始细细讲述李世民如何虚心纳谏,如何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如何开创贞观盛世。

我刻意略去了玄武门之变的细节,只强调他作为明君的德行与智慧。"为君者,当以天下苍生为念,"我谆谆教导,"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知人善任,方能国泰民安。"

李琏听得极为认真,不时点头,眼中满是崇拜与向往。

他偶尔提出的问题也颇有见地,显然是真的用心思考过。

这一刻,我久违地感到了一丝欣慰。

也许这次真的找对人了,也许这个儿子能明白我的苦心。"父皇教诲,儿臣铭记。"他郑重地说,"定当以唐太宗为楷模,仁德爱民,虚心纳谏。"

我龙心大悦,觉得这次的教育总算没有白费。

思考片刻,我决定给他一个实践的机会。"眼下京郊水利年久失修,朕命你督办此事。"我拍拍他的肩,"这是为民造福的好事,正好历练历练。"

他立即起身,恭敬领命:"儿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父皇厚望!"

看着他信心满满离开的背影,我轻轻舒了口气,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抿了一口。

茶香依旧,我的心情也明朗了许多。

也许,一切还来得及。

5

我从未想过,教导一个孩子,竟比治理一个国家还要疲惫。

御书房的茶香还未完全散去,那是上好的雨前龙井,我曾满怀希望地用它来招待我眼中聪慧谦逊的二皇子李琮。

我对他讲唐太宗的虚怀纳谏,讲防谋杜断,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圣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