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她低着头,快步走回自己的小屋,只想把自己藏起来。那条刚刚似乎清晰起来的路,瞬间又被浓雾笼罩。这一次,雾霭源自她的内心。

第三章 “公正”之名的沉重

经了吴家父女那一遭,陈砚芝消沉了好几天。她甚至有些怕听见街面上的吵闹声,那仿佛是对她无能的嘲讽。老周茶馆也好几日没去了,她有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个给了她期许的人。她觉得自己像个刚夸下海口的新兵,第一仗就溃不成军,狼狈不堪。

然而,老街的烟火气从不因某个人的心绪而停滞,新的风波总在不经意间涌起。

这次是菜市场的事。几个常去买菜的年轻主妇,聚在一起抱怨街尾那个叫老实的菜贩子。“别看名字叫老实,心黑着呢!好几次了,回去一称,起码少二两!” “对对对,我也遇到过!专坑我们年轻人!”

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几位常去买菜的老太太耳朵里,立刻引发了反驳。“胡说!老实那孩子实诚得很!给我们老人的菜,水灵灵的,秤杆子翘得老高,还总摸个零头!” “就是!你们自己不会看秤,倒怪起别人来了!”

两拨人争得面红耳赤,眼看又要上升到“尊老”还是“爱幼”的层面,不知是谁嘟囔了一句:“去找陈阿姨说道说道,她断事明白!”

于是,陈砚芝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她本能的想退缩,但看着那些信任的、寻求公道的目光,她骨子里那份对“明辨是非”的执着又悄悄抬了头。或许,这种事实清晰的纠纷,才是她该处理的?

她去了菜市场,没有声张,只是像普通顾客一样,在老实菜摊附近默默观察。她看得仔细,不像旁人只看秤星,她看的是整个过程。

她很快发现了蹊跷。老实是个面相憨厚的中年汉子,手脚麻利。对待年轻顾客,他笑容满面,称菜时动作快得眼花缭乱,电子秤的数字一闪而过,菜就装袋递了过去,几乎不给对方复核的时间。而对待老人,他动作明显放缓,秤盘摆得端正,有时甚至故意把秤杆往老人眼前偏一偏,让那红色的数字显示得清清楚楚,嘴里还念叨着“三斤二两,阿姨您看好了啊”,结账时那句“三斤二两,算三斤,给十块就行”也说得格外响亮。

陈砚芝的心一点点沉下去。她那双在卷宗里锤炼出的眼睛,精准地捕捉到了每一个细节:他快速抹去秤盘上一点水渍的小动作;他称重时指尖看似无意地、极快地碰触校准键的瞬间;他对不同人群那截然不同的节奏和表情管理。

真相残酷得让她心头发凉。这不是简单的短斤缺两,这是一套精心计算的、看人下菜碟的生存策略。他牺牲一部分年轻顾客的利益,来补贴和维护他的基本盘——那些对价格敏感、时间充裕、较真且拥有强大舆论力量的老年顾客。

一个愤怒的年轻人要求公道,一个感激的老人捍卫“老实”,两边都没错,又好像都错了。陈砚芝站在原地,感觉自己被抛入了一个冰冷的漩涡。这比处理吴家父女的纠纷更难,那里只是理念冲突,而这里,是赤裸裸的道德困境。

她一生的信仰是法律,是规则,是黑白分明。按规则,她应该立刻站出来,当场揭穿,维护所有消费者的公平。这是最“正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