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后来呢?”她轻声问。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书页上的折痕:“后来啊,我们就住在这条巷子里,她在巷口的小学教书,我在出版社当编辑。每天晚上,她在台灯下备课,我在旁边改稿子,有时候到半夜,她会给我泡杯茶,我们就着灯光聊聊天,聊学生,聊稿子,聊以后的日子。”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2000年的时候,她走了,肺癌。走之前,她让我把她的书都留在店里,说说不定有年轻人会喜欢。这盏灯,我每天都擦,擦了二十多年,还是跟新的一样。”

林知夏看着台灯,暖黄色的灯光照在老人的脸上,把他的白发染成了金色。她忽然明白,这盏灯不仅仅是一盏灯,它是老人和爱人半个世纪的时光,是无数个夜晚的陪伴,是藏在岁月里的温柔。

“这本书……我能买下来吗?”林知夏轻声问,手指轻轻摩挲着扉页上的字迹。

老人摇摇头:“不卖。”他指了指书架上的书,“店里的书都不卖,只能借。你要是喜欢,就借回去看,看完再还回来就行。”

林知夏愣住了:“那……您靠什么生活啊?”

老人笑了,指了指窗外:“我有退休金,够花了。开这个店,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给她的书找个家,给像你这样喜欢旧书的年轻人一个地方。有时候,看着年轻人抱着书坐在沙发上,我就觉得,她还在我身边,还在台灯下备课。”

那天下午,林知夏在书屋里待了很久。雨停的时候,夕阳透过玻璃窗照进来,落在台灯上,把缠枝莲纹样映在墙上,像一幅流动的画。她借走了《城南旧事》,临走时,老人把台灯往她这边推了推:“拿着吧,晚上看书亮堂。”

林知夏连忙摆手:“不行,这是您爱人的东西,我不能要。”

“没事,”老人笑着说,“她要是知道有人用这盏灯看书,肯定高兴。你看完书,把灯和书一起还回来就行。”

林知夏抱着书和灯,走出书屋。巷口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台灯的铜制灯座在手里沉甸甸的,像是捧着一团温暖的时光。

回到宿舍,林知夏把台灯放在书桌上,插上电源。暖黄色的灯光亮起来,瞬间把小小的书桌笼罩在温柔的光晕里。她翻开《城南旧事》,扉页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仿佛书写者就在眼前。

接下来的日子,林知夏每天晚上都在台灯下看书、写论文。累的时候,她会关掉电脑,看着台灯发呆,想起老人和他爱人的故事,想起书屋里的那些旧书,心里就会变得格外平静。

有一次,她在书里发现了一张夹着的旧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旗袍的年轻女人,站在一棵槐树下,手里抱着一盏铜制台灯,笑得眉眼弯弯。照片的背面写着:“明川,1958年秋。”

林知夏拿着照片,心里一阵悸动。她想起老人说的话,想起他看着台灯时温柔的眼神,忽然觉得,这些旧书和旧物件,都是时光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故事、情感和记忆,在岁月里静静等待着懂它们的人。

论文写完的那天,林知夏抱着书和灯,再次来到“拾光书屋”。这次,她还带了自己做的桂花糕,是她妈妈教她做的,据说有安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