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正在书架前整理书籍,看到她来,笑着迎了上来:“论文写完了?”
“嗯,写完了,多亏了您的书和灯。”林知夏把书和灯递给他,又把桂花糕放在矮柜上,“这是我做的桂花糕,您尝尝。”
老人接过灯,仔细擦了擦灯座,又把书放回原来的位置,然后拿起一块桂花糕,放进嘴里:“好吃,跟明川做的味道差不多。”他的眼睛里闪着光,像是想起了什么美好的往事。
林知夏坐在沙发上,看着老人整理书籍,看着台灯在他手边散发着暖黄色的光,忽然觉得,这个小小的书屋,就像一个时光的渡口,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连接着陌生人之间的情感。 “爷爷,我以后能常来吗?”林知夏轻声问。
老人点点头:“当然可以,随时来。要是喜欢哪本书,就借回去看,要是想聊天,我也能陪你聊会儿。”
从那以后,林知夏成了“拾光书屋”的常客。有时候,她会带着自己的书来,坐在沙发上看一下午;有时候,她会帮老人整理书架,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有时候,她会和老人一起在台灯下喝茶,聊中文系的趣事,聊巷子里的变化。
有一次,林知夏带了一个同学来书屋。同学是学设计的,看到那盏台灯,眼睛都亮了:“这盏灯也太好看了吧,简直是艺术品!”
老人笑着说:“不是艺术品,是生活。”
同学不太明白,林知夏却懂了。这盏灯不是用来展览的,它是用来照亮生活的,是用来承载情感的,是用来回忆的。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材质和工艺,而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在于它所见证的时光。
毕业那天,林知夏特意来到书屋。她要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了,以后可能很少有机会再来。
老人给她泡了杯绿茶,和往常一样,放在台灯旁边:“以后要是想回来看看,就回来,书屋永远为你开着。”
林知夏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爷爷,谢谢您。谢谢您的书,谢谢您的灯,谢谢您给我讲的故事。”
“不用谢,”老人笑着说,“是你让这些旧书和旧灯有了新的意义。明川要是知道,肯定也会高兴的。”
林知夏拿起茶杯,喝了一口,绿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混着台灯的暖光,让她心里充满了温暖。她知道,无论她走多远,无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