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娘,儿走后,您要保重身体。府中之事,都交给管家打理便是。"

"娘知道。"赵氏点头,眼中又有泪光闪动,"你也要保重,在军中莫要逞强。"

"儿记下了。"

母子二人再次相拥,这一别,却不知何时再相见。

三日后,邯郸城门。

赵括身披父亲的战甲,腰佩护赵剑,骑着一匹枣红马,威风凛凛。身后跟着三千精兵,旌旗猎猎,杀气腾腾。

城门口聚集了不少百姓,有人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这就是马服君的儿子?看着倒是有几分将门风采。"

"听说只会读兵书,没打过仗。这次去长平,怕是要吃亏。"

"嘘,小声点,让人听见不好。"

赵括听见这些议论,面色不变,只是握剑的手稍微紧了些。

"将军!"一个声音从人群中响起。

赵括循声望去,见一个白发老者挤到前面,向他深深一拜。

"老丈有何事?"赵括勒住马缰。

"小老儿有个侄子在长平军中,劳烦将军多多关照。"老者眼中含泪,"他还年轻,家中还有老母要奉养。"

"老丈放心,我必定会把他们平安带回来。"赵括郑重承诺。

"谢将军!"老者再次深拜。

类似的场景在人群中不断重复,有人托付儿子,有人托付兄弟,有人托付丈夫。每一句托付,都如千钧重担,压在赵括心头。

"将军,时辰到了。"副将在旁提醒。

赵括点头,正要策马离去,忽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括儿!"

他回头,见母亲站在人群后方,眼中满含不舍。

"娘……"赵括想要下马,却被赵氏摇手阻止。

"去吧,娘在家等你。"赵氏强忍着泪水,声音颤抖。

赵括深深看了母亲一眼,然后猛地一夹马腹。"出发!"

三千精兵浩浩荡荡,向着长平进发。马蹄声如雷,扬起满天尘土。

赵括骑在马上,回头望了一眼邯郸城。城楼上,一个瘦削的身影还在挥手。那是他的母亲,也是他此生最大的牵挂。

"娘,等儿回来。"他在心中默默说道,然后转身向前,再不回头。

队伍渐渐远去,只留下一片烟尘和百姓们的祈祷声。

长平,就在前方。

2、长平风·营前粥

八月秋风起,长平山峦苍茫。

赵括策马登上一座土坡,远远望见前方黑压压的军营。营寨连绵数里,旌旗招展,却透着股说不出的萧瑟。

"将军,前面就是大营了。"副将李平策马并行,指着远处道。

赵括点头,眯眼细看。营寨虽大,却显得有些散乱,不少地方的栅栏都有破损。更让他皱眉的是,营中炊烟稀少,连巡逻的士兵都显得无精打采。

"传我军令,全军加快行进!"赵括一夹马腹,当先冲向大营。

队伍浩浩荡荡进入军营,四周的士兵纷纷围观。有人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声不断。

"这就是新来的主帅?看着挺年轻。"

"听说是马服君的儿子,只会背兵书的。"

"廉颇将军被撤了,换了个毛头小子,这仗还怎么打?"

"嘘,小声点。"

赵括听在耳中,面色不变,只是握紧了缰绳。他直接策马来到中军大帐前,翻身下马。

"末将参见主帅!"营中诸将匆忙赶来,单膝跪地行礼。

赵括扫视众人,见他们神色各异,有恭敬的,有怀疑的,也有明显不服的。领头的是个身材魁梧的中年将军,正是前军统领赵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