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决定留下。我们三个人挤在两张桌子前,把空间重新划分。李锐负责后端,林晓做前端和交互,我统筹架构,也写核心模块。每天早上九点开工,凌晨一两点才走。空调不制热,我们买了两台电暖器,电线横跨地面,贴着墙角走。
第一个月结束时,账户剩下一万八。我们完成了第一版系统原型,能实现基础的数据汇总和报表生成。我拿着演示视频去见一家小型物流公司老板。对方看完,摇头说:“我们现在的Excel够用。”
第二个月,我跑了十二家企业,八家拒绝,三家说再看看,一家答应试用。试用期两周,如果系统稳定,就签五万元订单。我们通宵调整接口,确保数据导入不出错。第五天晚上,系统突然崩溃,所有数据卡在传输环节。李锐查了两小时,发现是服务器并发处理的问题。我们换了方案,用本地缓存过渡。
第十三天,客户打来电话:“数据对上了,比我们人工快一倍。”
第二天上午,合同签了。五万元预付款到账那天,我们没庆祝。李锐说:“够再撑两个月。”林晓更新了宣传页,把“试用客户”写进案例。我开始准备下一版功能迭代。
第三个月,又有两家小公司接入系统。我们搬到了隔壁更大的房间,多加了两张桌子。我重新设计了权限管理模块,让不同岗位员工只能看到对应数据。林晓做了操作指引动画,减少培训成本。李锐优化了数据库索引,响应速度提升明显。
半年后,团队扩到六个人。我们接到了第一笔十万级订单,是一家连锁餐饮企业。他们需要实时监控十家门店的库存和销售。项目周期一个月,我带队驻场开发。那段时间,我住在客户办公楼的会议室里,白天对接需求,晚上改代码。系统上线当天,店长当着所有人面说:“这玩意儿真省事。”
我们开始有了口碑。有同行找来谈合作,也有猎头打电话给李锐和林晓。一家大公司开出三倍工资挖他,李锐没去。后来他跟我说:“这儿虽然小,但我说的话有人听。”
两年过去,公司搬到新园区。办公室有六十平米,配了独立会议室。我们专注做垂直领域的管理系统,避开大厂竞争。员工从三人变成三十二人,财务、人事、客服岗位都配齐了。我开了月度公开会议,把营收、支出、利润贴在公告栏。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做,我说:“钱是大家挣的,得知道花在哪。”
第三年春天,系统做了全面升级。界面更简洁,支持手机端操作,还能自动生成经营建议。一家本地媒体来采访,标题写着《小团队做出大效率》。报道发布当天,有投资人主动联系,问要不要融资。
我约他在咖啡馆见面。他看完资料,说可以投三百万,占股百分之二十。我问能不能只拿两百万,少拿点股份。他犹豫了一下:“你不怕钱不够?”
“够。”我说,“我们不烧钱,只做事。”
合同签完,我回到公司。新办公室墙上挂着一条横幅,白底红字:从零到一。和五年前江城那张照片里的字一模一样。有人问我是不是特意做的,我说:“顺手就写了。”
那天晚上,我翻出随身带的行李箱,从夹层取出那块机械表。表盘上有几道划痕,走时依然准。我用布擦了擦,戴在手上。指针指向九点十七分,和三年前我站在许念安公司楼下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