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您真是太用心了!”陈曦由衷赞叹。
李老师摆摆手,脸上却露出欣慰的笑容:“教书育人嘛,就得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走吧,第一家是村东头的王奶奶家,她孙子小宇今年该上一年级了。”
路上,李老师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李家村有128户人家,常住人口不到400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快一半。年轻人像候鸟一样往外飞,留下的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
晨雾渐渐散去,村庄开始苏醒。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抽着旱烟,看见老师来了都热情地打招呼。一条黄狗摇着尾巴跟在他们身后,仿佛也要参与这家访之旅。
“李老师早!这就是新来的老师吧?”一位正在院子里喂鸡的大妈直起腰来,“我家强子说新老师可年轻可好看了!”
陈曦笑着回应:“大妈您好,我叫陈曦。强子是哪个班的?”
“四年级的,调皮着呢!老师得多费心啊!”大妈说着从鸡窝里掏出两个还温热的鸡蛋,硬塞给陈曦,“老师拿着,补补身子!”
陈曦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涌过一阵暖流。
王奶奶家是一座老式的砖瓦房,院子里晒着玉米和辣椒,几只母鸡在悠闲地啄食。见到老师来了,王奶奶忙用围裙擦着手迎出来:“李老师来啦!快屋里坐!这位是?”
“王奶奶,这是新来的陈老师。”李老师介绍道,“我们来看看小宇上学的事。”
王奶奶的脸色顿时变得为难起来:“老师啊,不是我不让小宇上学,是他爸妈在城里站稳脚跟了,说要接孩子过去念书。”她朝屋里喊了一声,“小宇,出来见老师!”
一个瘦小的男孩怯生生地从屋里走出来,躲在奶奶身后,只露出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陈曦。
陈曦蹲下身,与小宇平视:“小宇你好,我是陈老师。听说你很聪明,马上就要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开心吗?”
小男孩点点头,又摇摇头,小声说:“爸爸妈妈说城里的学校有大操场,还有电脑教室。”
“咱们学校也有电脑了,”陈曦柔声说,“去年新添了十台呢。而且咱们的老师都特别棒,李老师教出了好多大学生呢!”
这时,邻居赵大妈闻声赶来,手里还拿着没摘完的韭菜:“王奶奶,老师来说小宇上学的事啦?要我说啊,就让小宇在村里上吧!去城里多受罪啊,我外孙在城里上学,天天写作业到十点!”
王奶奶叹气道:“他爸妈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就等开学前接走。我也舍不得孙子,可是...”
李老师接过话:“王奶奶,小宇要是去城里,只能增加他爸爸妈妈的负担,工作都不能安心,说不定还不如在家上课呢!咱们学校虽然人少,但老师个个都有经验,小班化教学效果更好!”
正当大家说话时,村支书李大成骑着摩托车路过,见状停下来加入了劝说:“王婶,就让小宇在村里上吧!咱们学校正要改革呢,新来的陈老师有大学生的教学理念,保准把孩子教好!”
在众人的轮番劝说下,王奶奶终于松口:“那我晚上给他爸妈打个电话说说。要是他们同意,就让小宇先在这上一学期。”
从小宇家出来,陈曦和李老师又走访了几户人家。在村西头的张家,他们遇到了热情的张爷爷,他的孙子小磊该上三年级了。